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中,龙山时代的发现有三个,石峁遗址雄踞西北高地,平粮台和西孟庄遗址扼守东部平原,正合中国早期王朝诞生之前东西对峙的天下大势。新发现除了彰显龙山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特征,让人强烈感受到第一王朝喷薄欲出的天下躁动,更有力推动我们以“中国相互作用圈”,即“最初的中国”的视角,深刻反思赋予中原地区“核心引领者”地位的中国文明起源解读模式。

石峁遗址皇城台的发掘自2016年工作刚刚展开就引起又一次共工怒触不周山式的震动,令学界对倚天而立的西北高地更加肃然起敬。先是包裹山体的层层护墙的发现,重叠而起高达70余米,虽然只清理了上部数层,已经展露出中国史前时代最宏伟人工建筑的巍峨;接下来又是硕大的陶鹰、万枚骨针和大量口簧;最后,以雄踞台顶的16000平方米高台建筑和70多件石雕把关注度推向高潮。石雕主题表现出的浓厚宗教性尤其令人猛醒:石峁的形成是“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内部诸文化相互“撞击”产生的“裂变”,更是广义的“最初的中国”范围内更宏大的文化互动的结果。

▲ 石峁遗址皇城台工作区域

▲ 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弃置堆积内出土口簧

距今4300年前后良渚文化的崩溃如一石入水,激荡千顷波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良渚宗教信仰的传播。简化的琮和璧在山东龙山、后石家河及石峁所在的西北地区广泛流行。良渚文化著名的“神人兽面”图像的内涵应为在萨满状态下与神鸟合为一体的方面神人胸口驮负着代表天极的獠牙神兽,在本时期演化为两种形象:“兽面”成为獠牙神人面,其动物形象为虎;神人被表现为顶发如鸟冠羽、脑后披一缕卷发的人像。惊人相似的主题在山东龙山文化中主要以玉器上的细腻线刻表现,在后石家河文化为精工细镂的玉雕像,在石峁则为粗犷的石雕。被痛责为空耗资源、导致败亡的良渚宗教竟然得到各不同文化传统的广泛借鉴,而石峁更是沿着良渚的“歧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辉煌,让苏秉琦先生指出的“大一统怪圈”的留恋者们钟爱的,被赋予质朴务实美德的“引领者”中原地区相形见绌。

▲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11号石雕细部

▲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47号石雕南侧面

淮阳平粮台和滕州西孟庄同处淮河流域,一为3万平方米的小城、一为仅2000余平方米的“寨堡”,同有方墙和环壕、马面式设施和规矩排房,聚落理念同属典型的龙山“钢铁直男”风格。

西孟庄早期聚落面积只有标准足球场的三分之一,展现的特征却出人意料。遗址所在区域的同类小型聚落均无寨墙和环壕,中心聚落也基本只有环壕。正如发掘者所言,西孟庄由方而圆的规矩寨墙和环壕呈现出的是一个“防御功能得到反复加强的特殊聚落”。遗址内生产和生活功能并不完备,寨墙内全是形制相似、功能单一的房址,仅有极少量灰坑,没有窖穴和墓葬。遗物特殊:陶器多为鼎、罐、鬶、壶、盆,未见其他精致器类;石器较少,但镞的数量突出,可占总数70%。浮选结果显示各种遗迹土样中的植物遗存比例都非常低,动物遗存中野生鹿科动物约占三分之二,即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迹象都很弱,食物可能主要来自由外来供给,有疑似粮仓建筑。这样特殊的聚落,又扼据南北通道之咽喉,发掘者做出的“军事据点”的推断颇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对外来人力和物力的依赖性,这个难以独立生存的据点明显是一个大规模政治组织的大范围军事部署的一部分。

▲ 西孟庄遗址聚落全貌

▲ 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位置

平粮台虽然十数倍于西孟庄,但在山东及河南龙山文化诸城林立的群体中仍属中小型聚落,在西北高地陶寺和石峁这样的时代巨擘面前,只能仰视。端正的方城和中轴大道被发掘者盛赞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但其实三代遗迹中只见中轴对称的宫室院落,二里头、殷墟和周原这些三代名都均是所谓“大都无城”的聚邑格局,有南北中轴大道的都城在北魏洛阳城才初现端倪。平粮台聚落布局固然自有新意,但也可以看出对同在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尉迟寺遗址环壕排房、东西分列传统的继承。与跨越时空的放飞联想发现的“突出价值”相比,平粮台的高城、宽壕和墩台表现出的与西孟庄同样的军事防御性是更值得关注的“龙山价值”。白沙铺垫的道路、车辙、排水陶管、黄牛牺牲和卜骨固然都表明了更高的聚落等级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仍难与王城岗甚至瓦店那样的都邑相比,而更像以大型都邑为核心的社会组织之下较高级别的军事性聚落。

▲ 平粮台中轴线、排房、城内排水布局

▲ 平粮台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

龙山时代紧张的军事气息久已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城墙聚落的盛行、人群的移动、文化的更迭、乱葬的人骨、涧沟剥头皮痕迹的头颅、陶寺插入女阴的牛角都是冲突加剧的直接反映。高等级墓葬中的玉钺和成套箭镞更表明军事权力的重要性。平粮台和西孟庄的发现从聚落形态的角度为我们认识军事部署的重要性和军事组织的制度化打开了新的窗口。这自然会引发对在各区域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遗址的重视和充分研究,在其他战略要地是否有类似西孟庄的聚落?在以大型城址为核心的、大体对应一个“古国”的区域内,是否存在不同等级的军事据点?对这些引人入胜的问题的探讨,会成为加深对龙山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契机。

▲ 平粮台龙山时期祭祀黄牛

平粮台最吸睛的遗物是南城门附近道路垫土中发现的1件玉雕镂空神像残片和排房室外堆积中1件刻画有复杂兽面纹的日常陶钵。这样的神像是后石家河文化最典型的玉器,西朱封和陶寺大墓中仅各出1件,初创之地应为江汉。日常陶钵线刻兽面则为海岱龙山文化玉锛精细线刻的“民间版本”。它们的创意源头都是良渚文化代表天极的獠牙神兽,是上述良渚解体余波所及的新证据:实际上,陶钵上的刻画图像与澄湖遗址采集良渚时期陶钵上的颇为神似。日常器物上的涂鸦表明虽然沟通天地的权力已经被拥有玉制神器的社会上层独占,但与之相关的信仰和神话传说已经深入人心。

▲ 平粮台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 平粮台陶碗表面兽面纹

禹州瓦店遗址曾发现后石家河文化鹰形笄首1件,平粮台的发现再次明确提示热衷于以“大一统”式叙事的“禹征三苗”的古史记载解读河南龙山与石家河和后石家河文化互动关系的“释古”者们,大禹代表的“正义”的“中原模式”的策源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后良渚时代普遍流行的、因“乱德”被征服的九黎三苗之地尤其热衷的信仰体系。

石峁、平粮台和西孟庄等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越来越无情地解构着“中原中心”的中国文明起源认知模式。来自东南的良渚因素的深刻影响、淮河流域传统的继承、西北高地的强势等等,无不让人发出“何处中原”的感叹。考古资料展现的东西对峙和文明火炬传承,让我们很难认可龙山时代的中原已经成为可以引领周边的“花心”。二里头的崛起也难以被归因于自庙底沟时代就已经形成的天纵优秀的“中原模式”的胜利,而更像是环嵩山地带龙山丛体中因风云际会造就的英雄人物,融汇兽面、龙身、玉瓒、漆觚、镶嵌、琢玉、冶铜、筑城、建宫、铺道、排水、行车、五谷、四畜等各种已有的宗教、政治、经济和军事成果,施展陶寺王者即已形成的“理想的中国”的政治宏图成就的伟业。

石峁石雕与早商青铜器纹样酷似,飞鸟陶塑环绕、层层高起的皇城台则令人想起《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的简狄受孕的圣地“九成之台”。商文明与西北高地的深厚渊源让人疑问:二里头文化之划时代意义自不待言,但是否真的开启了中原引领周边发展的新时代?苏秉琦先生对区系类型的讨论延续至春秋战国,把多元互动进行到底,值得深思。

期待更多如同此三处遗址的重要发现,为我们提供凿破古史记载鸿蒙的考古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