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 天主教泉州主教安德肋墓碑石

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教石刻和佛教造像。存于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在宋元时期是重要海港,当时有大量外国人侨居此地,尤以阿拉伯人为多。南宋末年,阿拉伯人蒲寿庚曾担任提举市舶的官职。当地遗留有大量阿拉伯文墓碑、教堂壁龛以及古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

▲ 元代 伊斯兰教云纹拱月墓顶石

这些石刻除用汉文外,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叙利亚文等,同时,还有浮雕和圆雕的各种图像。抗日战争期间,在拆除泉州城时,许多埋入城基的石刻重新出土,一些学者如吴文良等曾大力搜集宗教石刻。

▲ 元代 伊斯兰教永春达鲁花赤墓碑石(中文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良把所收集的147件石刻捐献给国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后,进一步开展了泉州宗教石刻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伊斯兰教石刻 主要有墓碑、墓顶石和石墓,以及礼拜寺内壁龛石刻等。墓碑发现较多,有两种形制,一是竖直的长方形碑,顶部多作双重弧曲的尖拱状,除碑文外多无其他雕饰,一般高0.2~0.6米。

▲ 元代 伊斯兰教永春达鲁花赤墓碑石(阿文面)

碑文多为阴刻的阿拉伯字,少数在碑阴刻有汉文。另一种碑体作横长方形,上下缘刻纹饰带,碑体下有莲座。这些墓碑碑文较简单,一般是先述死者姓名,后记伊斯兰历的卒年。如侯赛因碑,伊斯兰历为567年,即南宋乾道七年(1171)。墓顶石多呈长条形,侧面有阿拉伯字铭刻,一般长1.5米左右。

石墓一般用整石雕成,平面呈长方形,下设须弥座式基座,其上依层内收,呈阶梯形,常多达5层,最上一层为尖拱状顶,前端雕云月图案。顶下一层侧面为阴刻阿拉伯文。石墓中最著名的是泉州东郊的“圣墓”,其旁有伊斯兰历 722 年即元至治二年(1322)重修圣墓碑。

▲ 元代 伊斯兰教潘总领墓顶石

壁龛石刻嵌于礼拜寺石墙上尖拱形的壁龛中,横列浮雕出阿拉伯文。保存完整的是清净寺礼拜堂周围石壁上的壁龛。古基督教石刻 有墓碑和墓顶石。墓碑的形制与前述阿拉伯文墓碑大体近似,所刻铭文为叙利亚文,并多在碑额处刻云朵或莲花承托的十字架,有的在十字架两侧还雕有带翼天使。墓顶石多尖拱状,浮雕有莲花承托的十字架。

▲ 元代 伊斯兰教格兰脱特勒墓碑石

印度教石刻 现存的主要是附属于建筑物的石雕。最著名的是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檐石柱上的浮雕图像。石柱为十六边形,柱顶、柱中、柱下三部分为四边形,在四面正方形的柱面上都有外轮廓作圆形的浮雕,其中不少题材取自印度教的神像和传说。在泉州地区还保留有一些印度式的石柱头雕刻。

▲ 元代 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

▲ 元代 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1934年泉州南门曾出土高达1.15米的毗湿奴神石像。佛教造像 泉州有两处较重要的佛教造像。一处为金井西资寺绍兴十八年(1148)的三尊大石立像,如来佛像高4.5米,观音像手执宝瓶,势至像略同观音。寺前有石雕龙柱一对。另一处为东石南天寺的佛像三尊,雕于宋嘉定十一至十七年(1218~1224),旁有宋王梅溪所书的“泉南佛国”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