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雅集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一种雅集活动是这样的:一批朋友聚在一起,吟咏景物,观赏书画;上巳修禊、花月观赏,辅有茶、酒、丝、竹等余兴。这类活动往往当场便有诗文、书画的成果得出,是有着明显针对性的活动(若没有诗文创作,原则上称不上雅集)。

我们所熟知的例子有如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王晋卿的西园雅集等。“雅集”与“隐居”同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经典文化符号,寄托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文追求与理想情怀。

▲ 魏园雅集图 明代 沈周

书画题跋,则可称作“纸上雅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文人雅士们,藉由题跋而得以“聚集”在同一件书画作品之上,或互相唱和,或因画而咏。“纸上雅集”是能打破时间和地域之限制的一种书画鉴赏活动,如元代的人与清代的人,京津的人与江南的人,人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隔空唱和,皆可“雅集”。因而,那些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之上的题跋,就鲜活了起来,不仅仅是“无关紧要”的装饰,更可成史料记载,更是一段段活的历史。往往,很多画作背后的前因后果以及其流传故事,都可从题跋中找寻到线索。

▲ 清道光《梅花卷》,沈善宝(画)、周小英(题跋),现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纸上雅集”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书画鉴赏方式,更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种书画“再创作”活动。

▲ 展览海报

此番上海明珠美术馆推出的“风景与书”展览,就是和“纸上雅集”有关。

于 2020 年 1 月 18 日启动的“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其策划主题便是对往昔与当下的共同关切,邀请到陈丹青、清川阿莎美( Asami Kiyokawa )、王冬龄、徐冰、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这 7 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折射与唱和,并勾连起艺术史、文学史、书籍史中诸多如星光般璀璨的人物、作品与故事。目前展览正在进行中,将持续至 2020 年 6 月 28 日。

题跋的故事

以本次展览中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为例。长卷轴书画作品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书画鉴赏方式。有时候,画心内容可能没什么特别,但题跋部分的信息会透露很多关键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至于卷轴的厚度则由代代相传的题跋增添来决定。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卷长逾 12 米的明代版《清明上河图》,从艺术价值来说并非佳品,仅工丽不俗而已;若无群贤题语,将黯然失色。故艺术家周小英为此特题小诗二首,既追慕前贤,感慨岁月,又传承风雅,接续数百年来一脉文心:

不画西湖画汴河,纷纷牋注竞婆娑。回看满纸题跋字,却是荒江寂寞歌。

丰华一水正清明,隐隐黍离图画中。多少名媛飘渺字,暗伤风雨写不成。

《清明上河图》一卷,当是明人丹青。卷尾题跋累累,余爱其文字多为藏书家与闺媛墨迹,才思如烟,风期侣玉也。因以字为题,赋诗二首,以志感慨。岁在己亥中秋,明月与白云共艳,忽忆牧翁塔光雪色,天醒霜空之语,但愿好景常在也。小英女史题。

▲ 《清明上河图》之周小英题跋

此作当出于明人手笔,清人孙原湘题引首,后有陈銮、孙若韫、黄丕烈、吴振棫、邵曰诚、席佩兰、邵渊耀、王家相、黄美镐、何佩芬、方若蘅、李慧生、孙原湘、钱泳、钱天树、宋湘文、程恩泽、李浩、吴慈鹤、蓝嘉瑨、孙云鸿、魏亨逵、叶志诜、姚福堃、宗源瀚、彭汶孙、葛传秀、王同愈、程遐师、江标等题跋与观款。这串名单中有清代著名的才子、名媛、学者、重臣、校书家、收藏家……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有一则题跋写道:

美就如刀不断愁,西湖何处觅樊楼。举朝和议中兴日,不画杭州画汴州。

倾脂腻粉汴城河,追写昇平乐事多。谁解楼台金碧里,伤心藏着黍离歌。

道光五年岁在乙酉观于长真阁之蕅华香里。道华席佩兰。

▲ 《清明上河图》题跋

“西湖何处觅樊楼”“不画杭州画汴州”就点出此画的创作地点。而题词人的忧愁纠结心境也在词里行间显露无疑。

另一则题跋则以赏鉴的眼光对待之:

宋翰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西湖争标图》并入神品,元明以来摹本甚众,其尤著者,仇氏实甫也。此卷子和观察官秋曹时得之厂肆,以末有禹鸿胪两印,遂谓是禹笔,细审之,前一丈六尺有奇与后尺四寸,笔仗截然两手,卷素亦迥异,当是前图失却卷尾,慎斋为之补缀完之耳。惟不落款识,亦不言为何人补之,想慎斋亦未之审定也。就其精巧绵密,颇近实父笔意,然无可证,要其笔墨非慎斋所能,即非实甫,亦可宝贵耳。孙原湘识。

▲ 《清明上河图》之孙原湘题跋

这里提到明代“吴门四家”之仇英,因仇英有一卷《清明上河图》是传世摹本之上品佳作,广受时人好评。那么同为明代的此卷佚名之作与仇英之版相比如何?孙原湘客观点评之,并依据印章、装裱来坚定此卷为拼接版,可鞥有遗失的部分和补款,所以即便有禹鸿胪之印也并不能断定其作者,因为此卷近仇英的水平,非一般人能画出。故存疑。

以上可见,正是因为题跋,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作品流传过程中的种种故事,以及它们遇见不同的人所激荡出的不同火花。这一点在展览中的两幅佳人肖像画的题跋中也得到印证,《薛素素小像》和《柳如是像》都因题跋的交代而了解了人物的故事;且题跋者本身都很有故事,他们很多也是画中人的朋友。

▲ 近代《薛素素小像》,王叔晖(画)、周小英(题跋),现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 清嘉庆《柳如是像》,毕琛(画)、周小英(题跋),现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还有一点,题跋也透露出时人对柳如是的各种看法,若有心相互之间比较起来看也颇有意思。《柳如是像》裱边右中一段为:

后世因同前世因,依依杨柳可怜春。迩他未化沾泥絮,青眼先宜看定人。美人名士两风流,红粉欣然对白头。万卷吟披天亦妬,烽烟波及绛云楼。家难纷乘觉势孤,千金掷浚肯捐躯。女郎几个称儒士,转恨尚书是丈夫。乙亥二月寒食前一日,少仙子题于海昌独坐楼。

▲ 《柳如是像》题跋

此跋一方面是说到柳如是扮“儒士”的典故,另一方面似乎依然透露“红颜薄命”的惯见。

当然,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也是无可避免,它们藉由题跋这一形式而共聚一处、彼此唱和,其中都因缘际会不可谓不美妙。

图咏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跋形式是图咏。

本次展览中有一件特别的展品,以电子影像的形式呈现,位置在艺术家徐冰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的后面。这件作品就是明万历年间杭州文人陈昌锡编撰的《湖山胜概》,是一部兼有诗文和精美版画的明代旅行指南杰作。

▲ 明万历《湖山胜概》,此次以电子影像形式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湖山胜概》全书共有多色套印图像十二帧,手书上版刻写诗歌题咏三十三面。图文并茂,诗画结合,展现杭州吴山的十大景观。现藏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仅存的孤本,十分难得。

▲ 明万历刻本《湖山胜概》中的吴山全景图

其实图咏亦是很特别的一种插图本书籍形制。如本次展品之一的元代《文献通考》,为马端临编撰,即为刻本。据介绍,此书为元泰定元年( 1324 )西湖书院版,蝴蝶装,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白口,黑鱼尾,惟为后印。然版面开阔,字迹流美,犹存宋刻风貌。周小英在此作的题跋则重在考镜源流,引用《中国版刻图录》及周中孚、李慈铭两位学者著作,谈论此书的文献学与史学价值。

▲ 元代《文献通考》,马端临(编撰)、周小英(题跋),现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同时,书籍作为艺术的价值,则是由每一道工序的从业者共同创造的。宋元刻本刊工姓名,今日尚多可考。周跋特意拈出本书的监刻者叶森与董正,提醒我们注意:他们也曾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虽然今天已湮没无闻。

▲ 明万历《湖山胜概》

图咏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参照时代的版画印刷技术的发达程度。比如明清时风靡民间的《红楼梦》小说,就有不少插图版画书籍刻印,其中一种形制同《湖山胜概》为左图右文,比如清代画家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就是其中经典代表,《红楼梦图咏》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叫“图咏”,而是《红楼梦人物册》,使图册变为图咏的,正是这口口相传的题咏、传播以及后世的持续题咏创作。所以这就导致每一次印刷可能内容都不一样,因为题咏的册页不断在添加。展览中同时展出的乾隆朝《浙江行宫湖山胜境图》亦是此类左图右文形制。

▲ 清乾隆《浙江行宫湖山胜境图》,现展出于“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万紫千红 众人题咏

最后想提的一点是,在对书画题跋的研究中,字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角度。不管采用何种书体、题者各自有怎样独特的风格,因为是为他人的书画作品所写字,自然要考虑到书画作品以及其他人已写题跋的风格,加以适当而巧妙的变化,也是必要的。

比如《湖山胜概》就囊括了吴山十景,每一帧景都配有题咏,每个人的书写风格也迥异,由此对照来看也是颇为有趣。至于书体的变化,篆、隶、楷、行、草,不妨间杂而用,但又不可过于杂乱。题在挂轴上的,要考虑构图;如果题在裱件上,尤其是手卷的尾跋上,各人的题跋虽不直接与书画本身的构图发生关系,但不同人的题跋之间,还是有着一种章法关系的。从这一点来看,图咏的范式就比较整齐。

▲ 明万历《湖山胜概》

在中国书画史的浩瀚星河中,关于“纸上雅集”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所做的研究也好,展览也好,收藏也好,无异于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但至少,我们披星戴月在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