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仁寿黑龙滩水库一尊弥勒佛大像因水位下降露出水面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实在宋代之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现了很多佛教大像。从所列中国18处大佛像的题材来看,除几身立、坐佛难以确立为何佛以外,多为弥勒佛,且集中在唐代。为何多造弥勒大像?本文主要对佛教弥勒大像的功用性进行研究探讨。

▲ 麦积山石窟 隋代 13窟 东崖大佛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经像并传,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民众生活等都影响很大。佛教像教以经典为依托,进行佛教的弘法教化,在中国佛教传弘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丝绸之路上宋代之前,出现了很多佛教大像。本文主要对佛教弥勒大像的功用性进行研究探讨。

一、弥勒经典的译弘

佛教相关弥勒的经典在中国传弘较早,大小乘经典中都存在。自后汉时安世高译《佛说大乘方便要慧经》、《佛说佛印三昧经》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大量相关经典的传译及各种疏注。主要有“弥勒六经”,即:

1、《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2、《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3、《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4、《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一卷,北凉沮渠京声译

5、《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失译。

6、《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义净译。

这六部经中,影响较大的是《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和《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又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晋以前弥勒作为大众菩萨之一,两晋弥勒经典的译弘,弥勒信仰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并确立了弥勒信仰有别于其它佛教信仰的弥勒专经。尤其是道安法师倡导弥勒信仰与鸠摩罗什译传,至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熟,到隋唐时期达到顶峰状态。弥勒经典在南北朝前已译出,并出现多家注疏。隋唐又加以重译和注疏义解,十分丰富,显示弥勒信仰的盛行。

这些弥勒经典宣扬弥勒信仰主要有两方面:一、上生说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为众说法,及兜率净土殊胜,并将弥勒像与禅法结合,提示上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二、下生说弥勒下生成佛,在龙华三会说法度众,及人间净土的殊胜。并出现末法思想。还提示通过行善积德和修习禅定,可上生觐见弥勒问法决疑,或往生弥勒所居的国土等佛事。

▲ 山西太原 北齐 蒙山大佛

二、弥勒造像在中国传弘

佛教弘法,随着经典的广布,僧人的提倡及教徒信众的禅观、礼拜、供养等需要,中国造像应运而生。中国弥勒造像之始,最早是开凿于3—4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80窟所绘交脚坐像;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北凉石塔造交脚弥勒,及后秦麦积山第74、78窟耳龛弥勒坐像;西秦炳灵寺第169窟弥勒菩萨。南北朝以下皆有众多造像,见于记载是《名僧传抄》,载僧道矫:“元嘉十六年(439年)罄率衣资,共起佛殿三间并诸花幡,造夹纻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综观中国历代的弥勒像,最大的特征在于尊像的姿势,从跏趺坐、倚坐、交脚到半思惟皆有;或作佛像、或作菩萨像出现,广见于石窟中,单石像、碑、塔及金铜像中,是佛教尊像中造型最多者。各种尊像,主要流行的时代不尽相同,北朝时期以交脚像为代表,隋唐时期以倚坐像为主。今所见之遗存,北魏时期集中于河北、甘肃、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说明中国弥勒信仰在南方虽然有弘传,兴盛地和造像中心应该在北方中原地区。

▲ 武山拉梢寺 北周 拉梢寺摩崖大佛

塑像中的不同形象和尊格,源于弥勒的特殊身份,现居兜率天宫中说法,待机下生,造像中以菩萨像表现,多采交脚坐式,也有倚坐势。将来下生人间成佛,表现为佛的形象,取倚坐之势,也有跏趺坐势。因丝绸之路以隋唐为多的大佛皆是倚坐弥勒,现将中国现知倚坐佛造像之始及其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

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十六国符秦时期,《高僧传-道安传》载:“符坚遣使送外国金箔倚坐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辄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叠辉,烟华乱发。使夫升阶履闼者莫不肃焉尽矣。”有认为是中国弥勒造像之始。从文中说外国像,虽然现不知是印度还是西域某国之像,应该不是汉地之像,若说弥勒造像汉地之始当以石勒以佛图澄之言,在河南大伾山造弥勒佛像。作为倚坐弥勒造像,符坚送道安的金箔倚坐像,因释迦、弥勒皆有倚坐像,难以确定是弥勒倚坐像。不过这应该是汉地出现最早的倚坐佛像。汉地最早所造弥勒倚坐像可推后到河南大伾山造倚坐弥勒佛,北凉敦煌莫高窟第272窟倚坐弥勒像。北魏逐渐兴起,据初步不完全统计可知,莫高窟有6个窟,如:第251、431、435等窟;云冈有6个窟,如:3、11、19等窟;龙门有9个窟,如:雷教台中洞、极南洞、宾阳南洞等窟;炳灵寺有17个窟,如:3、27、34等窟;麦积山又有10个窟,如:67、133、37等窟;河北响堂山及河南安阳周围的几个北齐石窟中都有倚坐佛像;四川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有7个窟,如:第33、138、211等窟。巴中有16个窟,如:南龛、水宁寺第3、石门寺第10等窟;南方其他地区:大足北山、卧龙山、夹江千佛崖、蒲江飞仙阁均有倚坐佛像。遗存单石造像与金铜造像有16件,如: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邸拔延造弥勒佛;北周建德二年(573年)玲猥造弥勒像;唐永徽元年(655年)周世棲造弥勒像;浙江新昌剡溪大佛寺东晋造石弥勒大佛。倚坐弥勒佛像就其题材组合情况,有单尊如莫高窟第272窟;弥勒为三佛之一如麦积山第133窟16号造像碑;弥勒与释迦组合,如四川巴中水宁寺第3窟;弥勒与阿弥陀佛组合;弥勒与千佛组合等。

总观倚坐弥勒佛像,汉地自后赵河南始,一直延续至宋(自五代大肚弥勒佛出现,几乎代替了以前弥勒的所有其他姿势造像),其中敦煌北凉至唐代,云冈北魏仅有,龙门仅唐代,麦积山北魏至宋代,巴中为唐代。就隋唐时期石窟、单石造像与金铜造像,弥勒倚坐像有100多尊,为历史中各时期造像最多,也是各时期同期有关弥勒造像各种姿势中最多。因此,从造倚坐弥勒像可知,隋唐弥勒下生信仰超于上生信仰,这也是隋唐弥勒信仰的一大特色。

▲ 浙江绍兴 隋代 柯岩大佛

三、丝绸之路弥勒大佛

(一)、大佛造像

佛教造大佛像,并非中国首创,早在东晋法显去印度(399—420年)途经北天竺陀历国,根据当地传说记载“其国昔有罗汉,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率天观弥勒菩萨,长短色貌,还下刻木作像,前后三上观,然然后乃成像。长八丈足跌八尺,斋日常有光明,诸国王竟兴供养,今故现在于此”。唐-玄奘译辩机撰:公元4—5世纪阿富汗巴米扬造东西两大佛像。西域龟兹克孜尔其年代经碳14测定在4世纪中第47号大佛像。

中国现知最早是前赵河南大伾山造高22.29米佛,后有:

1、北魏,昙曜在云冈“开窟五所,镌佛像各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称昙曜五窟大佛。

2、北齐,山西太原蒙山天保年间造高46米跏趺坐佛,称蒙山大佛。

3、北周,甘肃武山拉梢寺大周明帝武成元年(559)造佛通高 34.75米的跏趺坐释迦佛,称拉梢寺摩崖大佛。

4、隋, 麦积山第13窟造高16米的佛,称麦积山东崖大佛。

5、隋, 浙江绍兴市郊,大佛为弥勒佛,高13.8米,隋开皇年间开始雕凿。人称柯岩大佛。

6、唐, 四川乐山凌云寺石凿于唐太宗开元十八年(730)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30)完工,高71米倚坐弥勒佛,称乐山大佛。

7、唐, 敦煌建于武周延载二年(695)第96窟的通高35.5米倚坐弥勒佛,称敦煌北大佛。

8、唐, 敦煌开元九年(721)第130窟造高26米倚坐弥勒,称敦煌南大佛。

9、唐,甘肃武威天梯山第13窟造高26米倚坐弥勒佛,称天梯山大佛。

10、唐,四川彭山开元年间造高28米立佛及高24米跏趺坐佛,称彭山大佛,又称齐山双佛。

11、唐,炳灵寺开元十九年(731)造高28米倚坐弥勒佛,称炳灵寺大佛。

12、唐,甘谷大像山约在天证圣元年(695)前后造高23.3米的倚坐弥勒佛,称甘谷大像山大佛。

13、唐,彬县大佛洞太宗贞观二年(628)完工造高24米的跏趺坐佛,称彬县大佛。

14、唐,敦煌榆林窟第6窟造高24.7米倚坐弥勒佛,称榆林大佛。

15、宋,四川荣县开凿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至元佑七年(1092)完工的倚坐弥勒佛,称荣县大佛。

16、唐,宁夏须弥山,大中三年(849)造20.6米弥勒像,称须弥山大佛。

17、唐宋、 四川资阳雁江区碑记镇,半月山大佛高22.24米为弥勒坐像,称半月山大佛。

▲ 敦煌莫高窟 96窟 唐代 北大佛

▲ 敦煌莫高窟 130窟 唐代 南大佛

以上所列中国18处大佛像,从10多米到70多米,从题材来看,除几身立、坐佛难以确立为何佛以外,多为弥勒佛,且集中在唐代,自然存在一定的原因。为何多造弥勒大像?释迦牟尼在人间成佛,人间人的身高人人皆知,成佛后生他方佛国身高多少,不见经文中所说,虽然佛经中常说佛法身高大、无量,也难以估计。而弥勒释迦时为菩萨,身高自然是人间人的身高,但生兜率天以后下阎浮提,佛经中有所描述,支娄迦讖译《杂譬喻经》述“欲睹弥勒佛时三会,八万二十亿得真人时,及诸菩萨,不可限载。弥勒如来巨身至尊,长百六十丈,其土人民皆桃红色,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土地平正,衣食自然,阎浮土地广长各三十万里,意欲见此,不取真人。”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10、东晋失译者《弥勒来时经》中说弥勒身长十六丈。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中说“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及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中又说,弥勒下生时,身长三十二丈,胁广十丈,面长五丈,鼻高修直。弥勒得到释迦的袈裟时,“覆右手不遍,才掩两指,诸人叹先佛卑小”。弥勒高大形象的特征,是中亚到中国都建造弥勒大像主要原因。释迦等佛造大佛可能受其影响,并显示佛教所说佛智慧、神通、神力、伟大、法身无量等超于一般人类的内容思想。唐代多造弥勒大佛与统治者信仰佛教和利用佛教来巩固国家,统治人民有一定的关系。

▲ 武威天梯山石窟 唐代 天梯山大佛

▲ 四川彭山 唐代 彭山大佛或齐山双佛

▲ 炳灵寺石窟 唐代 炳灵寺大佛

(二)、弥勒大像功用性

弥勒信仰、造像在唐以前高僧们的译经註疏传弘;僧人倡导禅观上生兜率天决疑;往生兜率净土;信众中多统治者推崇,上层阶级效仿,民众跟从;末法思想等原因已达到高潮,唐代至极鼎。弥勒造像是像教弘佛,依据经典,弥勒经典的教化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一、上生信仰:言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为天人说法及兜率净土的殊胜美好。《弥勒上生经》言“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又言“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珠宝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理路,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密。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信仰弥勒上生主要是期望命终后往生美妙的兜率天,与弥勒相聚兜率净土,听闻弥勒说法,后随弥勒一同下生娑婆净土。

二、下生信仰:言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圣王治世,人间地平如镜,处处奇景,雨泽随时,稼禾滋茂,五谷丰登,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各取所需。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乃出嫁等美好净土。弥勒生婆罗门大臣家为子,后出家修道,于龙华树下悟道成佛,并在龙华三会说法,广度众生。

弥勒信仰虽然分上生、下生,上生兜率天宫是随弥勒下生人间,闻法悟道的过程,并非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龙华树下闻弥勒说法得证菩提,脱离生死轮回。究竟涅槃。因佛经中说弥勒下生在未来世,现世得解脱得上生兜率净土。等待未来下生闻法因缘得到彻底解脱。所以信仰者有所侧重上生、下生的不同。其实在许多信仰者心中,常是二者结合。如玄奘求生兜率的目的是“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众多弥勒造像发愿文中皆有上下生并存的欲求愿望。

▲ 甘谷大象山 唐代 大像山大佛

▲ 四川荣县 宋代 荣县大佛

同时,在末法之世,佛教以三世佛宣传弥勒信仰和佛法永存的思想,燃灯授记释迦,释迦授记弥勒,“非夫弥勒大士继轨释迦,熟能令三宝宣通,边人识法,固知冥运之开本非人事”。弥勒地位的突出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与“法难”有密切关系。每当出现一次法难事件以后,就会有一次末法思想的出现,这对当时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成为一些佛教思潮和宗派产生的契机,也是一些开窟造像活动的起因。佛教徒们不仅盼望转轮王降临人间,保护法法永存。末法之世,倡导佛法永存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弥勒作为释迦继承人的形象出现。这也是佛教每次遭到“灭法”后,佛教徒期盼弥勒早日降临人间说法度众生的思想。

建造大佛像的目的还归因于高大佛像的重要性增加,用于显示王权的强大和明君,只有属于佛教中心地位的王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唐代,弥勒信仰和弥勒大像的兴起与武皇有重大的关系。

▲ 宁夏固原 唐代 须弥山大佛

▲ 四川资阳 唐宋 半月山大佛

武则天为后时利用弥勒信仰实现她的政治抱负作帝一事,《旧唐书-薛怀义传》记:“垂拱四年(688)------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何微,故则天革命称周。”薛怀义与法明又造《大云经疏》,宣说武则天为弥勒下生,将代唐作阎浮提主,武则天遂以此制造符瑞,以寓天命,盛言弥勒出世,作为改朝换代的理论基石。敕令全国各州设立大云寺,藏《大云经》并升座讲说。正圣元年(695)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改元证圣。官员亦投其所好,“时有御史大夫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 “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关于弥勒佛出世,并非武则天专利,隋代就有几起,如:大业六年(610)有盜数十人,素冠练衣,持华焚香,自称弥勒佛出世,为乱京师;大业九年((613)唐县人宋子贤也说是弥勒出世,召集信士,兴兵造反;后又有向海明假借弥勒之名,潜谋叛乱。武则天统治后,宠信薛怀义令其于京城造大像,以政治力量推行,弥勒信仰,尤其是弥勒下生信仰,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在此政治社会氛围下,全国修寺立像盛行,倚坐弥勒巨佛像广为兴造。此时期的弥勒佛像不只是教化弥勒下生(或包含上生)思想,已掺入“佛以授命”、“我兴由佛”等政治思想。佛教徒也相对灌输实行佛陀将无上正法“付嘱诸王”等,他们“能护我法”。及中国佛教徒早已宣传“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佛法传弘思想来进行弘法,让佛法广布人间。

丝绸之路大佛的始建源于天竺造大像,其主要功用性在于“供养”。中国早期造大佛,如:北凉沮渠蒙逊在凉州造大佛其功用性在“专崇福业”、“素奉大法,志在弘道”使佛法久住世间、为其母作功德祈福,行“孝道”、 信佛有神的力量,祈佛能护佑保全家平安、巩固社稷,统治人民的思想教育,以及学习佛法、禅观、忏悔礼拜等。

北魏昙曜在云冈开五窟造大像其功用性:因北魏太武帝灭法, 造永久性的佛像,为佛法久住于世,佛的常在;佛法不是“虚诞”而是源远流长。佛法真实不虚,佛法永存 以及“我非拜天子,乃拜佛矣”。以将天子视为佛,天子与佛合体, 既是弘传佛教中的佛尊像,又是中国民族传统祖先崇拜的偶像;以像教示,或作以信徒供养礼拜,忏悔祈福,或作以僧人禅观;及昙曜自身来说是一种修持福德智慧,培养善根,成就未来解脱的资料因缘等。麦积山隋代大佛,虽无文献铭文可资,1983年麦积山石窟修复人员进行修复时,在大佛头面部发现一卷《金光明经》,此经为北凉昙无懴译,是大乘佛教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一,由于经中所说闻说、供养、读诵、受持等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护国利民功德,能使国中饥馑、疾疫、战乱得以平息,国土丰饶,人们安乐,历史以来被视为护国之经。还能得见弥勒说法,加之经中说金鼓忏悔法,流水长者子治病护生,等的教化思想,可说都反映了造大像的功用性。

▲ 云冈石窟 北魏16窟 弥勒佛像

乐山大佛,据说当时凌云山下,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如此猖獗,水中必有水怪作踪,于是借佛菩萨的法威神力,定能降服水怪,减杀水势,,使来往船只不在受害,怜怋普度众生而发起所造大佛。这是在宣教佛法的基础上,特显佛菩萨的降魔神力相助,以及造弥勒佛,或许也是希望受害的人死后能在未来见弥勒闻说法得度,再不受生死之苦等功用思想。

▲ 四川乐山 唐代 乐山大佛

彬县大佛,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应该主要反映他相信佛的慈悲,为自己积德消灾免难,为将士们积德、超度往生等功用思想。

▲ 彬县大佛洞 唐代 彬县大佛

至于众多大佛像尤其是弥勒佛像的建造,虽然没有文献和铭文作依据考察其功用思想,除皇家弘传佛法和主要利用佛教为政治服务外,王公贵族、贫民百姓及僧尼,应该受国家奉佛政策,皇帝推行造像的影响。造像功用性,主要为统治阶级的皇帝、太皇太后。国王帝主;因缘眷属的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亡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及无亲缘关系的众生、群生、含识等。祈愿所做供养、造像功德,能得到佛菩萨的慈悲,神力护佑,达到“愿当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较纯粹和佛教教义有关的功用思想。及以修福积德,尊信弥勒,更多出于实际考虑,为生者祈祥,愿消灾免难、健康安稳、子孙永受福庆。正如汤用彤所指:“北朝佛法,以造塔像崇福田者为多。此流弊所及,在乎好利,而坠于私欲。盖北朝上下,崇法未尝不热烈,其信仰义不可谓不真诚也。但通常事佛,上焉者不过图死后安乐,下焉者则求富贵利益。名修出世之法,而未免流于世间福利之想。究其原因,皆由其奉佛之动机,在求利益。”对于民间一般佛教徒尤其是普通百姓来说,大部分对佛教义理不甚了解,持名念佛与佛像崇拜是他们的主要修行方式,往往将佛菩萨当作可资祈福禳灾、延寿益算的神氐。隋唐时期追求现世利益的现象日益增多,特出的是多造弥勒佛像,反映弥勒下生思想,虽然不排除信仰者以祈求未来弥勒下生得闻说法而得度为目的,但是,信仰者多是信弥勒降世人间。从而造成某些人的利用,假借弥勒已出世,或自身是弥勒的化生来救度众生,带有政治目的和世俗利益。乃至五代僧人契此也自以弥勒化身,可说不存在政治目的和世俗利益,但宣传了弥勒随时应世化生的思想,而影响此后造大肚弥勒(当今是大肚弥勒大像多出)。如此弥勒造像与佛教早期的弥勒佛像在像教弘法内容思想方面已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功用性也有不同,这都反映了不同时期造大像的相关功用思想。

结束语

造弥勒大像的功用性,是续佛慧命,传弘佛法,度自己度众生,自然存在。对功用造像者僧尼和普通教徒信众,在南北朝之前,重于“供养”功德,“护佑”功能,及禅观习修。北朝时期,虽然不失存在,但重于世间功德利益的祈求。隋唐时期更重于现世利益,相信佛的神力。供养造像者的统治阶级皇室、达官,他们不但要得一切功德利益,还要为政治服务。

弥勒信仰和弥勒造像是中国佛教诸多信仰造像中最具特色的一支,进行研究,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佛教在历史中的传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知古而惜今,为当今未来中国佛教如何生存发展具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