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在四川省大足县城周围。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儒、道教的造像。现存造像5万余躯,分布于40多处,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宝顶山石窟摩崖造像为最集中,规模宏伟,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进行过调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足石刻 圆觉洞

北山造像

在县城北约 2 公里处的北山(古名龙岗山)上,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北塔等5处,均为佛教造像。规模最大的佛湾造像,长500米,共264个窟龛。唐景福元年(892),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此建寨造像,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00余年建成。其中,晚唐和五代作品,大体集中在佛湾的南、北两端。晚唐雕刻均为龛像,3、5、9、10窟及有乾宁、光化纪年的50、51、58、204诸窟是其中代表作。人物造型端庄丰满,具有写实手法。

▲ 大足石刻 释迦涅槃圣迹图(卧佛)

璎珞、衣纹细致,衣褶用流畅的阴线,已出现了宋风的萌芽。题材主要有降三世明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如意王菩萨、欢喜王菩萨等密宗内容和阿弥陀佛、救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三尊像等。五代造像亦为龛像,且龛多渐深。

造型纤丽优美,已失唐代丰淳作风。纪年像有永平、乾德、广政等年号。新出现的题材有大威德炽盛光佛、十六罗汉、不空索观音、玉印观音菩萨以及“药师琉璃光如来、菩萨、药叉、神将共一龛”与“药师瑠光佛、八菩萨、十二神王部众并七佛、三世佛、阿弥陀佛、尊胜幢壹所并地藏菩萨三身”等。

▲ 大足石刻 北山

佛湾宋代造像多为平顶方窟,是北山造像精华所在。纪年像有北宋咸平、靖康和南宋建炎、绍兴等年号。造像富于现实感,人物个性鲜明,体态匀称健美,衣饰华丽典雅。佛像上有毫光出自眉间,菩萨像有的戴凤冠。多样的题材中,出现了弥勒下生经变、地狱变、观经变等经变雕刻,还有十殿、十二殿阎君和六圆觉菩萨等。

其中,孔雀明王窟中一面四臂、骑孔雀的主像立于窟中央,满壁凿千佛,巧妙地把塔柱式石窟结构与密宗题材结合起来。凿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1142~1146)的心神车窟,中央雕八角盘龙转轮藏。正壁为菩提树下释迦、净宝瓶观音和多罗菩萨,左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轮观音,右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

八躯菩萨高约2米,颇具女性的妩媚多姿,是宋代雕刻的精品。此外,唐刻《韦君靖碑》、宋刻《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文殊师利问病图》等碑刻以及伏元俊等匠师题名,都具有重要价值。佛湾造像以外的4处石刻,多为较小窟龛。北塔建于绍兴年间,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嵌有“五十三参”等精美浮雕百余龛。

▲ 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

宝顶山造像

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宝顶山,为佛教造像,集中于大、小佛湾二区。其年代有创建于唐、宋和明代诸说。据明洪熙元年碑刻《重修宝顶山圣寿院记》,宝顶山石窟创始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依凭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

前岩后洞分指大、小佛湾。宝顶山造像作为重要的密宗道场,在统一计划下,先建小佛湾,后雕大佛湾,历时数十年始完成。小佛湾造像现多倾毁,保存较好者有毗卢庵中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相图浮雕。庵前有一座三级方石塔,上层四面雕像,下层刻经目,多为密宗经典。塔上刻有赵智凤所造新字数十个。

▲ 大足石刻北山 孔雀明王

大佛湾长约500米,岩高15~30米,造像雕在东、南、北三面。除二石窟外,均为摩崖造像,形像生动真实,更接近现实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型连续性雕刻和庞大的群像,场面宏伟,为国内石窟中所仅见。题材多样,密教像尤多。主要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千眼观世音、释迦诞生、九龙浴太子及涅槃、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圆觉洞和牧牛道场等。这些造像,糅合了密宗、禅宗以及儒家孝道等各种思想,是研究雕刻史和宗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 大足石刻宝顶山 华严三圣

南山造像 在县城南2公里处的玉皇观,为道教石窟,共6个窟龛。三清古洞中凿方柱,正面设龛,刻玉清、太清、上清像,龛左右刻六道君像,洞壁浮雕天尊像220身。圣母洞正壁雕三圣母坐于龙首椅上,左右雕九天监生、送生女神。时代为南宋绍兴年间。石篆山、石门山造像 分别在县城西南27公里及东12公里处、为儒、释、道三教石窟。

▲ 大足石刻 九龙浴太子图

北宋元祐五年(1090)造石篆山子母殿共9龛,雕佛教造像毘卢佛、文殊、普贤、地藏菩萨等;儒教造像为孔子及十门人;道教造像为老君、圣母等。北宋绍圣二年(1095)、南宋绍兴六年间所造石门山圣府洞共10余龛,中雕五显大帝、炳灵太子、三皇(伏羲、神农、轩辕)、无量寿佛、如意轮观音、正法明王观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