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幸得《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墓志铭》(以下简称《郑志》)《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以下简称《陈志》)两方墓志拓本。两方墓志于1995年由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在江宁开发区(原属殷巷乡)堽墓村发掘出土,现藏于江宁区博物馆。《郑志》见录于明人焦竑所撰《国朝献征录》一书,《陈志》属首次公开。二墓志所记有珍贵资料可补益史籍,今在志文释读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试作考证如下,并请学界方家指正。

一、墓志铭释读

1.《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墓志铭》

墓志为石质,长74厘米,宽72厘米,厚13厘米。志盖阴刻篆书“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之墓”4行19字。志文阴刻楷书,基本清晰,32行,满行36字,共1222字(图一)。全文释读如下:

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翰林院学士、经筵日讲官、兼修国史玉牒、上党刘龙撰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济南边贡书

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晋江顾珀篆

山东都转运使郑君信卿,至自京师仅数日,以疾卒于家。其孤守矩将图襄事,奉佥宪殷君文济所著状,称其父遗命,请予为铭其墓。予盖君同年友也,佥宪君以君之姻家,亦为速予铭,铭安得辞?向予南来时,遇君于济北,薄暮并泊,中流觞叙,殆二鼓,恋恋弗能别。君曰:“吾得除当还,还当一会而后行。”兹其还,不可复见,抑安忍铭君哉!君讳(王+献),字信卿,思斋,其别号也。其先河南固始人,五季时有讳璀者,为评事,徙浙之平阳,代为著姓。国初,有讳政者,始从戎南京骁骑右卫,因家焉。大父讳贵,父讳让,俱隐德弗耀。生三子,君为长。髫年即天资颖异,从长史王君廷表治《尚书》。见者奇之,称为远器。弱冠,游应天乡校,力学不怠,期振门户,以成先志。弘治乙卯,荐于乡。己未,登进士第,授新喻令。下车即课农桑,均徭役,平狱讼,民赖以安。乃葺修庙学,作兴士类,文化蔚然,以治行被旌。召为刑部主事,疏乞养母,改南京刑部,迁郎中。赠父让如其官,母魏封太安人。持廉秉公,狱无冤滞,声称籍甚,大司寇戈公礼遇特优,擢知高州府。寻以才堪治繁,调南昌府。始至,适宸濠谋逆,缔结权奸,气焰熏灼,莫敢谁何,豪杰之流,亦往往被其笼络。君仗忠义,奋不顾身,岁时宴遗,一无所与。其群小不法,辄问以编戍。几百需索,□(《国朝献征录》作“峻”)为拒绝,意在剪其爪牙,潜消逆萌。积恨既深,遂以诬奏下狱锻炼,屡濒于死。及变作,犹械系于舟,欲胁以从。君乘其怠得脱而登岸,鼓舞义士,且战且行,以所获逆徒与马若干,奔献军门。都御史阳明王公、知府松月伍公,相与慰劳,委以原职守城。因备陈贼情,并荡平方略,多见采纳,卒得罪人。君复搜剔余党,抚辑居民,以俟其定。君子谓是役也,君实与有力焉。顾以介直忤当事者,竟不蒙录,物论称屈,屡经勘核,久之不报。君乃自陈始末,事下吏部,移兵部取质,遂白以闻,擢河东都转运使。值太安人寿八帙,驰归为寿,乃不及见。君哀毁,几不欲生。家居读礼,余不暇。及起复,改山东运司,放舟南还。未至,疾已作,遂不可疗。卒嘉靖己丑四月二十三日,距生成化辛卯六月四日,寿五十有九。配张氏,赠安人;继陈氏,封安人;侧室胡氏。子男三:守矩,气宇清雅,足乘家学;守忠、守恕,俱幼。女三:长适殷孟,即佥宪君之子,與其次俱卒;其季尚幼。将以是年十二月十有六日,葬凤台门外新亭乡堽磨村之原,从先兆也。铭曰:

西江鼎沸,狂涛鼓风;张尔赤手,欲障其东。力虽弗逮,气也则雄;身虽可辱,志也则忠。竞以奇略,赞成大功。将谓伊拜,必位之崇;将谓伊考,必算之丰。事多遗憾,理固难穷。维兹壮节,挺然在躬。不以忌泯,不以寿终。九原有木,维柏与松;岁寒凛凛,气魄乃同。将千百载,庇此幽宫;过者起敬,是维郑公。

2.《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

墓志为石质,正方形,边长61.5厘米,厚10.5厘米。志盖阴刻篆书“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4行11字。志文阴刻楷书,基本清晰,27行,满行28字,共832字(图二)。全文释读如下:

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

正德己卯四月,予遭江西逆藩宸濠之害。至嘉靖改元正月,始奉命复官。予继室安人陈氏以是年五月二十九日卒于家。生同患难,死违偕老,呜呼痛哉!安人世为凤阳虹县望族。成化间,曾祖翌为南京户部尚书,子孙占籍应天。祖鹄,补恩荫生,隐而不仕。父元铠。安人幼婉顺沉静,寡言笑,闲习家范。年十八,予为南京刑部郎中,丧原配安人张氏,因择继焉。以夫恩,封安人。相予敬顺,闺阃未闻叱詈声。处疏戚卑尊,成得宜。正德丙子,予出知广之高州,随调南昌。适宸濠构逆方炽,予理剧防变,苦心焦思,日不暇给,退常至三鼓,出以鸡鸣。安人必躬候起居饮食,无间寒暑。戊寅冬,濠纳叛日甚,予计捕党恶数十,发其奸。濠谋劫府,予觉,与安人诀曰:“祸结身危,我义死职守。汝能脱归,尤可全吾后;不能脱,阖门死矣。”安人曰:“诺!”一夕,予乘便计脱家口出城。濠觉,急驱贼歼于湖。予觇知,追报。安人夜携子女易舟,吁天泣誓日:“义不受辱,一家愿赴水死耳!”顷忽风顺,得过湖出境,脱虎口。安人与予妾惠氏、女喻生俱因惊悸得疾抵家。岁己卯,濠谋赂权奸,下予狱,锻炼以死,继而乱作矣。安人闻予被害,日夜号泣,病苒苒。予赖天孚佑,溃围脱贼,领兵从都御史王守仁勤王。乱平,妾、女继亡。今年,安人产子守忠,甫三月,疾作,亦亡。呜呼痛哉!仇贼贻及一家于死者,予之愚也也(此“也”字为衍文)!乃今有后,而予得送安人之死,又孰谓非天也邪?安人男一,即守忠,在襁褓。女一,仪生,甫七岁。长男守矩,与先亡女喻生俱侧室吴所出。生于弘j治甲寅六月初七日,卒于嘉靖壬午五月二十九日,年仅二十有九。以嘉靖二年正月初四日,葬于江宁县新亭乡祖茔新阡之圹。予痛定思痛,以痛安人。为之铭曰:

柔顺贞静,相我攸宜;祸难中更,百年数奇。臣为君死,守义仇贼;妻为夫谋,挈孤逃逆。贼网岂漏,维天孔仁;天定胜人,有子有身。受正全归,修短何泥;我铭书实,永昭幽阅。

赐同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西南昌府知府郑(王+献)撰并书篆

二、关于墓主家世生平及葬地

据二志记载,郑谳,字信卿,别号思斋。生于成化七年(1471)六月四日,卒于嘉靖八年(1529)四月二十三日,享年59岁。是年十二月十六日,葬于江宁县凤台门外新亭乡堽磨村祖茔。郑(王+献)继妻陈氏,凤阳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生于弘治七年(1494)六月初七日,卒于嘉靖元年(1522)五月二十九日,终年29岁。次年正月初四日,葬于江宁县新亭乡祖茔。

关于郑(王+献)籍贯,《江南通志》称其为平阳(今浙江省平阳县)人,《浙江通志》则记为应天(今南京)人。今据《郑志》,五代时,郑(王+献)先祖郑瓘职为评事,由河南固始徙浙江平阳,代为著姓。明初,先人郑政从戎南京骁骑右卫,乃人籍南京。由此可知,两说皆不误,“平阳”是其旧籍,“应天”当是新贯。郑氏虽为平阳著姓,但《郑志》云郑(王+献)祖父郑贵、父郑让俱“隐德弗耀”,未见于史籍之载,可能为布衣之身。作为长子的郑(王+献)自然“期振门户,以成先志”。

《郑志》载,郑(王+献)幼年天资颖异,从长史王廷表研究《尚书》,被“称为远器”。需说明的是,墓志所记载的长史王廷表,笔者检诸史籍,有一同名者。此人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嘉靖四年(1525)由刑部陕西司郎中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后“罢归,里居三十余年”,资料中并无其任长史之记载,且郑(王+献)生于1471年,20岁时为1491年,此人的事迹与《郑志》中王廷表相差数十年,故应只是同名,而非同一人。

《郑志》载,郑(王+献)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人,十二年(1499)登进士第,授新喻令。“下车即课农桑,均徭役,平狱讼,民赖以安。乃葺修庙学,作兴士类,文化蔚然,以治行被旌”,当是其以干治著称的反映。而后召为刑部主事,上疏乞养母,改南京刑部,迁郎中。他在南京刑部任上“持廉秉公,狱无冤滞,声称籍甚,大司寇戈公礼遇特优,擢知高州府”。此处的戈公系戈碹。按:明代刑部尚书又称大司寇。《明武宗实录》载,戈碹于正德九年(1514)四月任南京刑部尚书同,十四年(1519)八月致仕,据《陈志》“正德丙子,予出知广之高州”,即郑(王+献)于正德十一年(1516)擢高州知府,二人同在南京刑部就职且为上下级关系。以往文献中关于郑辙此段任职时间的记载为空白,今据《陈志》,陈氏生于弘治甲寅年(1494),18岁时,郑磁为南京刑部郎中,丧原配安人张氏,择陈氏为继妻。可知郑(王+献)担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会晚于正德七年(1512)。

史载,郑(王+献)于正德十一年(1516)任高州知府。《陈志》中“正德丙子,予出知广之高州”,适可为证。不久,以才堪治繁,调南昌府。又,《南昌府志》载,正德中郑(王+献)为南昌知府,与志说无出入。时宁王朱宸濠谋反,郑(王+献)拒与其为伍,并打击其同党。朱宸濠怀恨在心,诬告致其下狱。及朱宸濠举兵叛乱,郑(王+献)得以逃出并协助王阳明讨逆叛乱。此部分下文会有专门讨论,兹不赘述。

二志载,平叛后,嘉靖元年(1522)正月,郑(王+献)始奉命复官。后擢河东都转运使,时值其母80大寿,郑(王+献)没来得及为母祝寿,母亲已去世。及起复,嘉靖八年(1529)改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尚未就任,因疾卒于家。

《郑志》中提及的人物还有殷佥宪、殷孟父子以及伍松月。佥宪在明代乃按察使司佥事别称,殷佥宪见于何瑭诗《同年殷佥宪迁居,伍松月有赠,因和二首》㈣。殷佥宪即殷鏊,和诗作者何瑭同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故称“同年”。其于正德中任按察使佥事。伍松月所赠之诗今未见。按:伍文定,字时泰,号松月,“宸濠之乱”中任吉安知府,平定叛乱之功最为卓著。

《陈志》载,陈氏世为虹县望族,曾祖陈翌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子孙占籍南京。志文记陈氏“幼婉顺沉静,寡言笑,闲习家范”,婚后“相予敬順,闺阃未闻叱詈声。处疏戚卑尊,咸得宜”云云,当中固有虚泛之辞,但也可看出陈氏出身名门,家教良好。“宸濠之乱”中,陈氏受惊得疾,又因夫下狱之事,病愈重,嘉靖元年(1522)产子后不久即终。据王志高教授见告,在南京地区已发现的明代墓志中,仅有张碹为其妻刘氏、徐一范为其妻唐氏撰写墓志铭。郑谳亲自为其妻撰写墓志铭,结合二人生前共患难的经历,可以看出夫妻二人感情深厚。《陈志》中有关“宸濠之乱”的记载具有重要价值,将在下文详述。

据《陈志》,陈氏祖父陈鹄补恩荫生,与陈氏父元铠未见载于史籍。按:明成化始,文官子弟虽可恩荫至国子监读书,但仍需参加科举考试,合格后方有资格为官。故志文称二人“隐而不仕”。

《郑志》载,郑(王+献)父郑让赠如其官。母魏氏封太安人,原配张氏赠安人,继妻陈氏封安人,均为明代六品官命妇之封号,为郑(王+献)刑部主事任上所封无疑。关于郑(王+献)妻室及子女名讳、婚聘,二志记载颇为详备,可补益史籍。仍据《郑志》,郑(王+献)原配张氏,早卒;继妻陈氏;侧室胡氏、吴氏;妾惠氏。有三子:守矩、守忠、守恕。见诸史载者为郑守矩,字方中,嘉靖壬子(1552)举人,任邵阳令,廉明仁恕,少有文名,晚诗兴愈豪,卒年83岁。有三女,长、次女时年皆已卒,季女尚幼。又,《陈志》载:陈氏生一女名仪生,时年即嘉靖二年(1523)甫7岁,可知应为季女。一女名喻生,“宸濠之乱”中亦受惊得疾而亡,应为次女。长女嫁殷孟,即志中殷佥宪之子。郑(王+献)子女中出侧室吴氏者为守矩、喻生,出于陈氏者,守忠、仪生二人。

郑(王+献)及陈氏归葬于江宁县新亭乡埕磨村祖茔。根据出土地点可知在今江宁开发区堽墓村。清雍正《江南通志》卷37《舆地志》云“尚书倪岳墓在江宁县新亭乡堽墓村”,朱偰《金陵古迹图考》则称倪岳墓在岩山北麓。岩山即龙山,《太平寰宇记》:“岩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其山岩险,因名曰岩山。宋孝武帝改日龙山。”俗称凤凰山,又称韩府山,“磨”与“墓”音近,应即为一处。1995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县文管会联合在东山街道腰二村清理发掘了倪阜(倪岳弟)墓,出土的《明故中奉大夫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倪公墓志铭》载:“先公殁,俱葬江宁县新亭乡祖茔东小邵村。”结合出土地点,可知倪氏一门俱葬江宁县新亭乡,即今江宁区东山街道腰二村、大邵村一带。由此可见,当时埕墓村范围较大。值得一提的是,郑(王+献)及陈氏二人从逝世到下葬,均间隔七八个月,当是择下葬吉日,从中也可窥得明代南京地区丧葬风俗。

三、郑(王+献)与“宸濠之乱”

二方墓志的史学价值还在于详细记载了郑谳与“宸濠之乱”相关的细节线索,对相关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尤其是《陈志》所载朱宸濠谋劫郑(王+献)家人一事,以往史籍未见载,弥足珍贵。

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之子,弘治十年(1497)袭封宁王,封地南昌(今江西省南昌)。朱宸濠谋逆之心早显,《明史》载,其先是贿赂太监刘瑾,恢复已被裁撤的护卫。刘瑾被处死后,又勾结武宗宠臣钱宁、伶人臧贤等人。《郑志》云,郑(王+献)凋任南昌知府后,朱宸濠缔结权奸,气焰熏灼,莫敢谁何,豪杰之流,亦往往被其笼络,郑(王+献)正直忠义,拒与其同流合污。朱宸濠常于南昌府县索讨夫马,多派葬祭银两,郑(王+献)拒不从。正德十三年(1518)秋八月,朱宸濠集群盗凌十一、闵廿四、吴十三等四处劫掠,吴十三劫新建库银七千余两,郑辙差快手聂风捕窝主何顺。

《陈志》云,是年(1518)冬,朱宸濠纳叛日甚,郑(王+献)又计捕其党恶数十,并发其奸。朱宸濠欲加害于郑(王+献),谋劫其住所。郑(王+献)发觉后,安排妻儿趁夜色出城,朱宸濠指使党恶欲歼于湖。郑(王+献)观察得信,立即追报了妻儿,陈氏携儿女趁夜换船,过湖出境,脱离了虎口:但陈氏与郑戢妾惠氏、女喻生却因此受惊得疾:由此可见朱宸濠气焰之嚣张,用心之险恶。朱宸濠谋劫郑(王+献)之史实,今赖《陈志》得以揭示其细节。

史载,朱宸濠差人将聂凤捉拿并施以酷刑,逼供郑(王+献)贪污营私。后又有万锐表兄伍吟犯罪,曾被郑谳罚廷杖二十,在监中病故(一说朱宸濠将人毒死以诬奏)。万锐因此向朱宸濠告状,朱宸濠遂捏造谎言,上奏朝廷,诬陷郑(王+献)捶杀伍吟,并勾结钱宁矫旨,治郑(王+献)罪。郑谳下狱后被迫害,屡濒于死。传统史料未记载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今据《陈志》:“正德己卯四月,予遭江西逆藩宸濠之害”,可明确此事发生于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朱宸濠号称集兵十万,于南昌造反。先是,朱宸濠令涂钦等“将都、布、按三司府县见监囚犯尽行放出”,并将郑(王+献)和瑞州知府宋以方取人仪卫司监禁。后又将郑(王+献)关押于一舟中,声称要用郑(王+献)祭天闭。七月二十三日,郑(王+献)借口风感骗过守卫,脱械而登岸。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郑(王+献)如何逃脱登岸,《郑志》中无明确记载,而《大清一统志》等与《明世宗实录》略有出入。前者称:“忽风吹船开,见邻船旧卒,(王+献)谕以祸福,众共释其缚。”《明世宗实录》则载“以微言风感守者,得脱械先登”。按:《明世宗实录》之载系郑辙之奏,当以实录为准。登岸后,从者千人,郑(王+献)斩贼将范成等七贼,携所获逆贼与马若干,奔献都御史王守仁。郑(王+献)因“备陈贼情,并荡平方略”,而得王守仁信任。王守仁授以兵四百,委任他原职守城,相与决策。攻入南昌后,郑(王+献)又奉命围攻宁王宫,乃“搜剔余党,抚辑居民”。朱宸濠久攻安庆不克,闻南昌破,大恐,解安庆围,遣兵二万还援江西,与王守仁大军遇于南昌黄家渡。朱宸濠大败,七月二十四日被俘。朱宸濠自举事到失败,仅43日。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诛,封除。

四、关于郑(王+献)复官问题

除了上述能够补正史籍的志主家世生平及与“宸濠之乱”有关的史实外,二志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记载了叛乱后郑(王+献)复官过程,也可纠正以往文献之载误。

“宸濠之乱”中,郑(王+献)被诬告下狱,后被监禁,逃出后又协助王阳明讨逆,按理,平叛后郑(王+献)应该很快复官。然据《明世宗实录》卷二“正德十六年五月戊午”条载,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诏复郑(王+献)原职。时距叛乱平定已近两年,何也?《郑志》所记“顾以介直忤当事者,竞不蒙录,物论称屈,屡经勘核,久之不报”则说明了原因。原来是郑(王+献)因叛乱中被朱宸濠监禁一事而受非议,又得罪当权者,屡被查核功罪,以致长时间不得复官。“初,宸濠以私隙,奏(王+献)不法,被逮褫官。至是,(王+献)上疏自白刑部,具列其事。”应当是记载此次事件。又,费案《荐友人书》一文云:“愚闻今考功马先生查核功罪,明而严,爱惜人才,公而切,信卿(郑辙字)事在掌行,其得白必矣。”按: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马考功应是查核郑(王+献)功罪的官吏之一,其具体名号不可考。从《荐友人书》内容看,应是费寀因郑(王+献)复官一事而致马考功之书。

虽然《明世宗实录》卷二载郑谳于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复官,而《陈志》却记“嘉靖改元(1522)正月,始奉命复官”。《陈志》为郑(王+献)所亲撰,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何以出现此差误?笔者认为,当是复官令虽出,然敌对势力的阻挠,使郑谳复官日期一拖再拖。《明史》载,“宸濠之亂”后,当权者“以嫉守仁故”,对功臣“痛裁抑之。或赏或否,又往往借考功法逐之去”。王守仁“再疏辞爵,为诸人讼”。尽管郑(王+献)不在王守仁上疏名单之内,但从这则史事中可窥得当时官场的风气。郑(王+献)因得罪权贵而致久久不得复官,这就解释了《明世宗实录》与《陈志》之载互歧的原因。故郑(王+献)实际复官日期当以《陈志》为准。然而两个多月后,嘉靖元年(1522)三月,郑谳又被降职别用。事因御史杨材言郑(王+献)等人“逆濠之变,山等观望,隐忍偷生不死,怀二心也”,侍郎吴廷举等不平,上疏辨之。嘉靖五年(1526)三月,郑(王+献)上奏世宗:“而御史杨材乃诬臣投到于贼亡之后,心迹未明死有余恨,吏部以闻。”这与《郑志》“君乃自陈始末,事下吏部,移兵部取质,遂白以闻”一句相合。从这里可知,嘉靖元年(1522),郑(王+献)又因他人诬奏而由吏部转到兵部,进行对质。在郑(王+献)上奏后,世宗曰:“(王+献)抗逆遇祸,不陷非义,又颇有斩获功,准复旧秩,不必再勘。”郑(王+献)以正直忠义得世宗信任,关于他的非议,至此才得以终结。

五、志文所涉相关人物

《陈志》撰文、书篆者均为郑(王+献)。《郑志》所录撰文、书丹、篆盖者的题名,可印证相关史籍之载,现分析如下。

《郑志》撰文者为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翰林院学士、经筵日讲官、兼修国史玉牒、上党刘龙。刘龙,字舜卿,号紫岩,山西襄垣人(今山西省襄垣县)。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廷对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修撰、左春坊中允、侍讲学士、经筵日讲,并两典顺天乡试。据《明实录》,嘉靖八年(1529)六月,改南京礼部尚书刘龙于南京吏部,与墓志题名之载相符。又,史载刘龙修孝宗、武宗实录,领司经局、修玉牒,当是《郑志》题名“兼修国史玉牒”的由来。从《郑志》“向予南来时,遇君于济北,薄暮并泊,中流觞叙,殆二鼓,恋恋弗能别”看,刘龙与郑(王+献)应为故交。明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46《翰林诸学士表》云:“刘龙,山西襄垣人,由进士及第。正德十二年(1517)任讲学,后改读学。”而《明实录》则记为正德十一年(1516),当以后者为准。

《郑志》书丹者为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济南边贡。边贡,字廷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据《明世宗实录》载,边贡于嘉靖八年(1529)九月升南京户部尚书,与墓志题名中边贡职衔吻合。关于边贡年龄,一说77岁网,一说57岁。按: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四有边贡传,记其“弱冠举进士”,可知弘治九年(1496)边贡20岁,而其卒于嘉靖十一年(1532)。故边贡年龄应为57岁。边贡肆力古文,尤长于诗,与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合称“四杰”,又是“前七子”“弘治十子”之一,有《华泉集》四卷、《诗》八卷。从《郑志》书丹看,边贡书法造诣也颇深。

《郑志》篆盖者为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晋江顾珀。顾珀,字载祥,福建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其详传可见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据《明世宗实录》,顾珀于嘉靖八年(1529)六月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嘉议大夫为明代三品散官阶,与墓志题名资料相一致。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顾珀因庙灾致仕,二十八年(1549)正月去世,贈右都御史,赐祭葬如例,墓在晋江县东南万岁山。

郑(王+献)任上屡经坎坷,久陷非议,但其墓志的撰文、书丹、篆盖者均有较高职务和名望,他的德行、人脉可见一斑。

(《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墓志铭》及《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拓本均由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提供。本文在墓志释读、相关资料搜集及写作、修改过程中,更得到王教授诸多帮助,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