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共展出国博馆藏50余件(套)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

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按类型可分为宫廷肖像画、历史人物、文人肖像画和民间肖像画等几类。明清肖像画是国博书画收藏特色之一,其馆藏数量多至近千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的明清肖像画全部是深藏于国博库房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概貌:

▲ 展览现场。国博供图

第一单元 帝王·皇族。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形象威严,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 展览现场。国博供图

第二单元 雅集·行乐。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他们均为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一般为独像,或有书童伴其侧。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

▲ 展览现场。国博供图

第三单元 名臣·名士·闺秀 。名臣和名士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

闺秀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

▲ 展览现场。国博供图

第四单元 学者像传。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是国博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和历代文苑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据介绍,国家博物馆藏有数量浩大、题材丰富、形式各异的明清肖像画作品,然而以前从未作为专题展出过。国博馆长王春法在《关于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若干思考》中强调:“要把深藏在库房中从未展出沉睡多年的藏品唤醒,分主题、成系列、成规模、有计划地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展览,大幅提高博物馆藏展比例,争取将藏品占比提高到10%甚至20%,打造展览品牌,让更多的优质精品展览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国博副馆长刘万鸣带领由策展助理李文秋博士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精心策划了本次展览。

▲ 展览现场。国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