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有诸多古陶器。其中的动物形陶器极具观赏性,往往也最容易吸引观众驻足欣赏。本期笔者就拣选一组,以飨读者。

▲ 图1 北宋凤鸟形灰陶脊瓦(残件)

北宋凤鸟形灰陶脊瓦(残件,图1),高11、长32、宽13厘米,2003年原州区开诚镇三十里铺村城址出土。凤头眉眼和喙清晰,神韵庄重。脖下胸毛用大凹纹点出,翅膀羽毛舒展。这是古建筑戗脊上的装饰脊瓦。古代宫殿或大庙宇的飞檐上“排排站”着一些小身影,长着角、翘着尾巴,遥望着湛蓝的天空,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只神态各异的小兽,这些小兽是“五脊六兽”。所谓“五脊”,是指屋顶上横着的一根“正脊”和垂下来的四根“垂脊”(即戗脊)。而关于“六兽”的说法则有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在一道垂脊上,吞兽+五只蹲兽——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就是“六兽”。

▲ 图2 灰陶戗兽

灰陶戗兽(图2),2003年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村城址出土。戗兽是古代中国建筑戗脊上构件,用于歇山顶和重檐建筑上。戗兽是兽头形状,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其作用和垂兽相同,起到固定房屋的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图3 唐代彩绘陶镇墓兽

唐代彩绘陶镇墓兽(图3),冥器,通高52厘米,1995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道洛夫妇合葬墓出土。泥质灰陶,彩绘描金。蹲伏式,狮面。面目狰狞,张口卷舌,齿外露,鬃毛向上,两耳直竖,前肢趾爪张开撑地,尾巴向上翘起,尾端宽而下垂。

▲ 图4 灰陶鸱吻

灰陶鸱吻(图4),2003年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村城址出土。鸱吻,又叫“龙吻”,古代宫殿或庙宇屋脊正脊两端各有一只。鸱吻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

▲ 图5 北宋虎头灰陶面具

北宋虎头灰陶面具(图5),高24、宽27厘米,模印制成,灰陶质,2003年原州区开诚镇三十里铺村城址出土。外形为虎头形面具,眉宇间有一“王”字(意为兽中之王),怒目瞪眼,两颗獠牙咧嘴外露,鼻子、须发清晰,威严无比,形象刻画鲜明突出。面具,也称脸子,为社火表演的道具。这件虎头面具,也可能是祭祀时戴的面具。

▲ 图6 汉代熊座陶灯

汉代熊座陶灯(图6),高30、口径10.5厘米。陶熊刻画细腻,尤其是熊头造型传神丰满。瞪大的眼睛和竖耳及大张的嘴巴,呈现出一副吃惊的表情。敦厚的躯体和蹲坐的姿势,其憨实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陶制灯具,作为我国灯具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灯具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而且造型优美。历史地看,灯具在战国就已颇具规模,汉代灯具在继承战国灯具的基础上,种类和材质都更为丰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出现了大量陶灯,并成为主流。在盛行厚葬的汉代,陶灯并不是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生产的,而是用在墓葬中的重要冥器。

▲ 图7 北朝陶骆驼

北朝陶骆驼(图7),高31、长35厘米。骆驼昂首曲颈,目视前方,双峰高耸,器物高大雄健,呈站立状,宛若整装待发。1993年5月至8月,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南郊乡王涝坝村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各类彩绘陶俑、铁器和壁画等100余件。根据出土的墓志铭,判断它是北周大将军大都督宇文猛的墓葬,此人为北魏、西魏、北周的三朝元老。这一件陶质骆驼就出土于宇文猛墓,此陶骆驼的两峰之间,有一小孔,可能原本驮有物品,已腐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