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瓦当根据其当面内容和纹样的不同可分莲花纹瓦当、莲花化生瓦当、文字瓦当和兽面纹瓦当等。莲花化生瓦当是北魏瓦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试就其类型、年代和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 莲花化生瓦当的发现与研究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目前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古城遗址、山西大同市平城遗址(包括东门外御河东北魏寺庙遗址、操场城建筑遗址)、山西大同市南郊金属镁厂北魏墓群、山西大同市方山永固陵(包括思远佛寺),河南洛阳市北魏永宁寺遗址等处均有发现。

已有多位学者对北魏莲花化生瓦当的时代和用法等进行了探讨。其中陈永志认为云中古城出土佛像纹瓦当(即莲花化生瓦当,笔者注)与洛阳永宁寺出土的莲花化生瓦当当面佛像风格较为一致,其年代应属北魏迁都平城之后。石俊贵和武成通过与云冈石窟佛教造像等对比,认为云中古城出土的莲花纹佛像纹瓦当应是北魏太和年间制作。王雁卿和高峰认为莲花化生瓦当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瓦当,出现于平城时期,北魏后期洛阳城的莲花化生童子头后有项光,且瓦当外围多饰有连珠纹。王秀玲认为云中古城出土莲花化生瓦当的年代大体在419~479年,操场城和金属镁厂墓群填土中发现的三枚莲花化生瓦当年代大体在479~494年,永宁寺出土瓦当大体在516~534年。《洛阳永宁寺》发掘报告认为永宁寺遗址所出莲花化生瓦当和忍冬纹瓦当,可能是为营造佛寺(甚至是为营造皇家寺院)而特意设计制造的。佐川正敏根据复原的永宁寺九层佛塔形制及北魏石窟中莲花纹、兽面纹、莲花化生装饰纹样的部位认为永宁寺遗址出土莲花化生瓦当可能用于永宁寺佛塔的第六层至九层。冈村秀典和向井佑介按照化生童子的造型将其分为丰满型莲花化生瓦当和瘦身型莲花化生瓦当,前者包括思远佛寺、永固陵、大同御河东北魏寺庙、云中古城发现的瓦当,这些瓦当年代大体在太和迁都之前,云中古城莲花化生瓦当的年代在迁都前后。后者包括金属镁厂M5、操场城遗址及永宁寺发现的瓦当,其中金属镁厂M5和操场城遗址瓦当年代相当于孝文帝迁都之前,永宁寺瓦当年代大体在寺院存在期间。钱国祥和郭晓涛认为莲花化生瓦当及纹样的产生与佛教在北魏时期的繁荣兴盛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写实意义。

二 莲花化生瓦当的类型

托克托县、大同市和洛阳市三地出土的莲花化生瓦当,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形态及周围纹样的变化分四型。

A型 化生童子手持华绳,造型古朴,周围有莲瓣、连珠纹。目前仅见于托克托云中古城。根据童子、莲瓣及连珠纹形态的不同分二亚型。

Aa型 童子轮廓清晰。童子身后有背光,周围有双层单瓣莲花瓣12个,边轮上有一周连珠纹,直径15、边轮宽1厘米(图一∶1)。

▲ 图一 托克托云中古城出土A 型莲花化生瓦当

1.Aa 型莲花化生瓦当 2.Ab 型莲花化生瓦当

Ab型 童子粗壮浑圆。额上有类似刘海的发髻,脑后有头光,童子周围有双层复瓣莲花瓣9个,边轮上的连珠纹呈环状,直径11.5厘米(图一∶2)。

B型 化生童子双手持净瓶,童子浑圆肥硕,周围有莲花瓣。见于永固陵、大同市御河东北魏寺庙遗址,其中永固陵发现瓦当表面经过磨光处理。根据化生童子周围纹样的不同分二亚型。

Ba型 化生童子外有一周双层复瓣莲花瓣。见于永固陵(图二∶1、2)、大同市城东门外御河东北魏寺庙遗址(图二∶3)。

Bb型 化生童子外依次为双层复瓣莲花瓣、绳索纹、连珠纹。如永固陵T011:2,直径17、边轮宽2厘米(图二∶4)。

▲ 图二 平城遗址、永固陵出土 B 型莲花化生瓦当

1、2.永固陵 Ba 型莲花化生瓦当  3.平城遗址 Ba 型莲花化生瓦当  4.永固陵 Bb 型莲花化生瓦当

C型 化生童子双手合十,造型清秀,周围有莲花瓣。见于金属镁厂M5墓室的填土中、操场城遗址。根据化生童子、莲瓣及周围纹饰的不同分三亚型。

Ca型 化生童子大耳垂肩、发髻高耸、面容不清,胳膊弯曲处有披帛缠绕,周围有双层复瓣莲花瓣12个。如金属镁厂M5∶1,发现于墓室填土中,表面经过磨光处理,直径15、边轮宽2厘米(图三∶1)。

Cb型 化生童子造型简练,轮廓清晰,周围有一周双层复瓣莲瓣。如操场城遗址采集品C4,直径14.9、边轮宽1.2厘米(图三∶2)。

Cc型 化生童子双手下似有衣饰,童子周围复瓣莲瓣排列密集,莲瓣外有一周连珠纹,如操场城遗址采集品C11(图三∶3)。

▲ 图三 平城遗址出土 C 型莲花化生瓦当

1.南郊北魏墓 Ca 型莲花纹瓦当  2、3.操城场遗址 Cb 型、Cc 型莲花纹瓦当

D型 化生童子双手合十,纤细柔美,表面均经过磨光处理。均见于洛阳永宁寺遗址。根据莲瓣数量及童子形态分二亚型。

Da型 化生童子造型纤细,童子外围有六个双层复瓣莲花瓣。莲瓣外有一周连珠纹,以永宁寺出土的T1∶3047、T1∶3044为代表,直径约15~15.5、边轮宽2厘米(图四∶1、2)。

Db型 化生童子比Da型更加纤细、衣饰也有明显的不同,童子外围有八个双层复瓣莲花瓣,以永宁寺出土的T1∶3047、T11∶3192为代表,直径约15、边轮宽2厘米(图四∶3、4)。

▲ 图四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D 型莲花化生瓦当

1、2.永宁寺遗址 Da型莲花化生瓦当  3、4.永宁寺遗址 Db 型莲花化生瓦当

三 莲花化生瓦当的年代与分期

通过对莲花化生瓦当相关研究的梳理及类型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大同平城遗址及其周围、洛阳永宁寺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的年代相对清楚。对托克托县云中古城莲花化生瓦当年代的推断,研究者们持不同意见。我们将通过莲花化生瓦当所属遗迹的年代及相似莲花化生纹样所属遗迹的年代等来推测这些瓦当的年代。

(一)A型瓦当年代

见于云中古城。与之类似的莲花化生纹样在云冈石窟第十窟后室南壁(图五∶3、4)、辽宁朝阳北塔等处均有发现。云冈石窟第九窟、十窟是孝文帝时期宠阉钳耳庆于“太和八年(484年)建,十三年(489年)毕”的石窟,因此第十窟后室南壁的莲花化生纹饰的年代应在484~489年。朝阳北塔是在原三燕宫殿基础上修建的一座佛塔,或与北魏冯太后修建的“思燕浮图”有一定关系,其修建年代应在太和九年(485年)至太和十四年(490年),塔中出土的莲花化生泥塑装饰年代应与之相当。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北塔出土莲花化生泥塑的童子身躯(图五∶2)与A型瓦当的童子形态相似,且童子的头像及额上的发髻(图五∶1)与Ab型瓦当的童子造型非常相似。

▲ 图五 云冈石窟、朝阳北塔莲花化生纹样及塑像

1、2.朝阳北塔莲花化生塑像  3、4.云冈石窟第十窟后室莲花化生纹样

因此我们认为A型瓦当的年代应与云冈石窟第十窟莲花化生纹样(484~489年)、朝阳北塔发现的莲花化生塑像(485~490年)的年代大体相同,推测在484~490年之间。

(二)B型瓦当年代

见于方山永固陵、大同市御河东北魏寺庙遗址。永固陵为北魏孝文帝祖母冯太后的陵墓,永固陵前的思远佛寺始建于太和三年(479年)七月,永固陵的修建始于太和五年(481年),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入葬。B型瓦当的年代应与思远佛寺、永固陵修建时间相当,推断在479~494年之间。

(三)C型瓦当年代

见于操场城遗址、金属镁厂M5墓室填土中。操场城遗址的莲花化生瓦当虽然不是地层发掘出土品(为采集品),但其时代与建筑址的年代相差不会太远。关于操场城遗址的性质和时代,王银田通过对该建筑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的研究,认为该建筑属宫殿建筑,其时代在平城期的较晚阶段,即献文帝(465~471年)和孝文帝(471~494年)时期。简报认为金属镁厂M5的年代在迁都洛阳之后,莲花化生瓦当又出于墓葬填土中,因此我们认为瓦当的年代大体在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

与之类似的莲花化生纹样见于云冈石窟第五窟入口及过道顶部(图六∶1、3)、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五窟窟顶(图六∶4)。云冈石窟第五窟、六窟为双窟,第六窟竣工时,距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不远;从第五窟的布局来看,它并未按原计划完工,这种情况应该和孝文迁洛有关。因此第五窟入口及过道顶部的莲花化生纹样的年代可能在孝文迁洛前后。义县万佛堂石窟分东、西两区,西区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而开凿的,西五窟窟顶莲花化生图案中心的化生童子双手合十,其形态与操场城遗址、金属镁厂M5瓦当上的化生童子图像较相似,不同的是义县万佛堂西五窟在同一莲花中心雕刻了三个化生童子(图六∶2),这在莲花化生图案中是非常罕见的。西五窟开凿的时间约在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以后,完工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 图六 云冈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莲花化生纹样

1、3.云冈石窟第五窟莲花化生纹样  2、4.义县万佛堂石窟第五顶窟顶莲花化生纹样

综合云冈石窟第五窟、操场城宫殿遗址、金属镁厂M5、万佛堂石窟第五窟的年代结论,C型瓦当的年代可能在孝文帝定都平城的太和时期(477~494年),不排除下限稍晚于494年的可能性。

(四)D型瓦当年代

见于洛阳永宁寺。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胡氏创建永宁寺,永熙三年(534年)永宁寺木塔被烧毁,永宁寺也随之废弃。永宁寺塔基及寺院范围内出土的D型瓦当年代应该在永宁寺存续的时间段内,即516~534年之间。

(五)莲花化生瓦当的分期

永固陵(包括思远佛寺)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可能时代较早,最显著特点是化生童子手捧净瓶。御河东北魏寺庙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年代应与之相当,当面除了化生童子和周围的莲花纹之外,还出现了连珠纹和绳纹,连珠纹位于边轮内侧,绳纹在化生童子周围的莲花纹外侧。童子浑圆粗壮,莲瓣丰满肥硕,童子整体高于周围的莲瓣和边轮,即当面最高处为化生童子手捧净瓶。与之年代相当或稍晚时候的莲花化生瓦当当面出现了手持华绳的化生童子,仅见于云中古城,化生童子造像粗犷,化生童子周围有一周莲花纹,边轮上有连珠纹。迁都洛阳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莲花化生瓦当中出现了双手合十的化生童子,童子造型变得清秀。童子形态的变化可能与孝文帝迁洛后,人物造型趋于“秀骨清像”有一定关系。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出现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时期,一直延续到北魏灭亡。根据莲花化生瓦当特征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分早、晚二期。早期为孝文帝都平城时期,下限可能稍晚于494年。早期化生童子粗壮浑圆,或手持华绳,或手捧净瓶,或双手合十;周围多有双层复瓣莲瓣装饰,莲花瓣数量有九瓣、十一瓣、十二瓣等。晚期为迁都洛阳后至北魏灭亡。晚期童子造型变得纤细清秀,化生童子均为双手合十;莲花瓣数量有八瓣、六瓣,呈减少趋势。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大同市湖东一号墓出土的一件鎏银青铜牌饰,正面有双手合十的化生童子,面容清晰,大腹鼓起,身后、头后均有背光和头光,牌饰边缘有10个双层复瓣莲花瓣(图七)。湖东一号墓年代可能在迁洛之前的太和时期,那么这件牌饰上的莲花化生纹样在时间上可能处于本文C型瓦当向D型瓦当过渡的阶段。但目前与湖东一号墓牌饰相似的莲花化生纹样少有发现,上述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考古材料来证明。

▲ 图七 湖东一号墓鎏银铜牌饰

四 莲花化生瓦当的用途及纹样的渊源

目前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遗迹中,大同永固陵为当时最高级别的帝后级陵墓,其规模甚至超过孝文帝在平城营建的寿陵万年堂,其附近的思远佛寺也属于皇家寺院的范畴;辽宁朝阳北塔是按照冯太后追忆故国的意愿修建的皇家名刹内的建筑;大同操场城遗址则是北魏都平城时期的宫殿建筑;洛阳永宁寺是灵太后下令修建的皇家佛寺。

托克托县云中古城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可能是城内云中宫或相关佛教遗存的建筑材料;大同市金属镁厂M5墓室填土中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原本是使用在何种遗迹上已无从得知,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表明大同御河东北魏寺庙的等级,但遗址中出土的莲花化生瓦当与皇家寺院思远佛寺出土的瓦当纹样相似,不排除该寺庙亦为皇家寺院的可能性。从以上考古出土材料来看,莲花化生瓦当在北魏时期很可能是作为皇家寺刹、宫室的建筑材料使用。

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及数量众多的皇家寺庙,无不昭示着佛教对北魏统治者精神信仰和治国理念的重要影响。托克托云中古城发现的北朝早期金铜佛像(图八∶1)、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的金铜佛像(图八∶2)等,说明这一地区很早就有重视佛教的传统。莲花化生纹样的流行与当时统治者崇尚佛教的观念密不可分,统治阶级崇尚佛教、广修寺刹是其发展演变的最主要原因。

▲ 图八 云中古城出土十六国早期、太和八年金铜佛像

1.云中古城十六国早期金铜佛像  2.云中古城太和八年金铜佛像

关于莲花化生纹样的起源和传播,吉村怜认为莲花化生纹样产生于印度,经过犍陀罗、西域传入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莲花化生塑像,年代可以早到3~4世纪,佐证了莲花化生纹样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这一观点(图九)。虽然北魏以后的考古材料中再也没有发现过莲花化生瓦当,但莲花化生纹饰一直为后世所沿用,甚至在《营造法式》中依然作为经典纹样使用。

▲ 图九 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莲花化生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