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今起更换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示汉《泰山都尉孔宙碑》轴、元代曹善书《山海经》册、明代祝允明小楷《宋儒六贤传志》卷、明代文徵明书《兰亭叙》卷等总计10件古代书法珍品,揭示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 汉 《泰山都尉孔宙碑》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 明 祝允明 书《宋儒六贤传志》(局部)

▲ 明 祝允明 书《宋儒六贤传志》(局部)

▲ 明 祝允明 书《宋儒六贤传志》(局部)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 汉 《泰山都尉孔宙碑》局部

汉代《泰山都尉孔宙碑》为孔融父亲孔宙(103-163)墓的碑文。《后汉书》有孔宙传,他于泰山都尉任内,竭力平定匪乱,后因病辞官,东汉桓帝延禧六年(163)卒。延禧七年,门生立碑表彰其功德。碑今在曲阜孔庙,用篆书圆转笔法写隶书,苗条而平滑的横向、斜向的笔画,呈现出摆荡的动感,字体结体中宫紧收,左右开张,显得特别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