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器一路发展,除了将著名的紫砂壶艺术推向鼎盛外,也生产了许多其他的器类,暂称之为杂器。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一时期的紫砂杂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品类丰富,形制多样,包括碗、杯、钵、炉、花盆、罐以及文玩用具之笔筒、砚滴、洗等,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展示了古代艺人们不断创新的精神。下面依据窑址考古新资料及现有研究认识水平,对这些紫砂杂器进行梳理与研究。

紫砂笔筒

笔筒是用于插放毛笔的文具。其中陶瓷质地的笔筒兴起于明代晚期。从宜兴古代陶瓷考古资料与蜀山窑址考古最新成果看,明代的紫砂笔筒实物标本较少,尚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撑与佐证。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一件紫砂挂釉松竹梅纹笔筒,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过北京市文物局鉴定委员会专家们的鉴定,确定其制作年代为明代嘉靖时期(1522-1566)。

▲ 【明】紫砂挂釉松竹梅纹笔筒

此笔筒口径20.1厘米,底径19.5厘米,高19.4厘米。呈圆筒状,直口,平沿,直腹,平底。腹部采用堆贴花的装饰技法饰以云、鹤及松、竹、梅纹,图案具有立体感,象征岁寒三友,亦寓有“松鹤延年”之意。图案局部施月白、蓝灰等釉色,既打破了沉闷而单调的紫砂色彩,又平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空白处刻写行草七言诗文,意境深远,笔法洒脱,线条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紫砂杯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紫砂杯1件,为“陈鸣远制”款紫砂干果桃式杯。口径9.7厘米,高4.4厘米。由紫砂、红砂、白砂等不同的砂料制作而成。杯身为半剖桃形,内壁贴塑一粒瓜籽,外壁贴塑核桃、花生、菱角、白果、榛子、荔枝等果品,并在近底处渐成合围之势,各有一着力点,除了装饰,还同时起到了底足支撑的作用,使杯体放置稳定。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显示出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平。外底正中钤阳文篆书“陈鸣远制”四字方形印章款。印款刻工娴熟,书法雅健,苍劲有力,具晋唐楷书之风范。

▲ 【清】“陈鸣远制”款紫砂干果桃式杯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为清代康熙时期著名紫砂艺人,技艺精湛全面,作品富有新意,将紫砂壶制作推向了艺术化境界与高度。《阳羡名陶录》盛赞:“陈鸣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陈鸣远的作品多在壶底刻有楷书款,亦有在壶盖内用印的,开创了壶体篆刻诗铭为装饰的先河。后世多有仿制者,今天我们所知陈鸣远的作品中就有许多是由蒋燕亭仿制,同时他还仿制时大彬、徐友泉、陈仲泉等人作品。

紫砂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紫砂碗5件。从装饰工艺技法上分两类:一类是堆贴,另一类则为彩绘。

▲ 【清·康熙】堆贴龙纹紫砂碗

“陈堯臣制”款堆贴龙纹紫砂碗。口径19.4厘米,底径9.1厘米,高8.8厘米。敞口,深弧腹,圈足。外口沿下有凹凸棱弦纹各一圈,并于凸棱弦纹之间贴塑各体篆书“寿”字。外腹部等距离贴塑团龙纹四组。圈足上亦置凸棱弦纹一圈。造型端雅,装饰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外底钤阳文篆书“陈堯臣制”四字方章款。该器口、足棱线制作特征与清康熙宜兴胎画珐琅碗的工艺完全一致。

▲ 【清】“天春园制”款紫砂加彩碗

“天春园制”款紫砂加彩碗。口径16.9厘米,底径7.7厘米,高7.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胎壁厚薄适中,造型浑朴古雅。器内及外底施开片乳白釉,外壁饰蓝料绘制的图案。口沿内外为双弦纹和如意头纹,内底为篆书团“寿”字,外腹壁为缠枝花卉纹及四圆形开光,开光内书篆体“质”“超”“定”“汝”四字,字体规整秀丽。外底书篮彩“天春园制”四字楷书款。经专家鉴定为清乾隆时期的制品,属于紫砂加彩类器物中的精品。

紫砂钵

▲ 【清】紫砂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钵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紫砂钵1件,为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钵。口径11.5厘米,高8.5厘米。敛口,弧壁,扁圆腹,圜底。造型古朴。其以深栗色砂泥制作而成,胎壁厚薄适度,色泽温润。器身通体满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体舒展,制作严谨,一丝不苟。经文结尾处刻“西域寺”三字。相似的紫砂钵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且为流传有序的清宫旧藏之珍品。据《雍正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二十一日,司库长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另寻宜兴钵一件,交与烧造瓷器处仿样”。由此可见,此类紫砂钵深受雍正皇帝的喜爱,属于宫廷御用紫砂制品,极其珍贵。

紫砂炉

▲ 【清】紫砂簋式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紫砂炉1件,为贴塑夔龙纹紫砂簋式炉。口径14.1×12.3厘米,底径12×10厘米,高10.5厘米。造型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簋。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口,平沿,束颈,垂腹,高圈足。口沿至腹部两侧置兽耳。颈部和外足墙上刻划云雷纹为地,并于其上贴塑夔龙纹。造型浑厚古雅,装饰精致华美。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底钤款未识读。从松石绿釉的质感与色调推定其不晚于清代嘉庆时期。

紫砂砚滴

砚滴是用于给砚池添水的文具。据清陈浏《匋雅》载:“凡滴各有水管,安插于龟、蟾等物之背上。用时以食指按其管,吸水而注之于砚,故曰滴也,而又曰注也。”较早陶瓷砚滴的实物见于唐代长沙窑,此后历代各大名窑都有烧制,清代宜兴窑亦不例外。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紫砂砚滴2件,分别为牧牛形砚滴和龟形砚滴。

▲ 【清晚期】牧牛形砚滴

牧牛形砚滴。长11.7厘米,高4.9厘米。牛伏卧状,身上有一儿童正奋力向上攀爬。牛背正顶部置圆形注水口,牛口部为出水口。制作工艺精湛,风格写实,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牛脖下钤“闻记”款。

▲ 【清晚期】紫砂龟形砚滴

紫砂龟形砚滴。长14.7厘米,高4.5厘米。爬行龟状,背部置圆形注水口,乌龟的口部为出水口。造型生动,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文房用具佳品。

紫砂洗

洗是用于涮笔的文房用具。较早陶瓷洗实物见于西晋越窑青瓷,以后历代各大名窑都有烧造,清代及至民国时期的宜兴窑亦有生产。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紫砂洗3件,其中2件为紫砂挂釉荷叶式洗,另一件为紫砂挂釉太极式格洗,均展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 【民国】紫砂挂釉荷叶洗

紫砂挂釉荷叶式洗。洗口径23×18.5厘米,高9.1厘米。洗的造型为荷叶式,口沿翻卷自然。弧腹,腹下承接菱角、莲蓬及莲梗为足。洗内施开片釉。洗外刻划叶脉纹。外底钤有“铁画轩制”“国良”两方篆书印章款。国良即俞国良(1874-1939),江苏无锡人,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紫砂艺人,制作技艺精湛,作品精美雅致,在宜兴享有很高声誉。曾受聘吴大澂制壶,用印“愙斋”。其也常与当时文人名流合作,书法家东溪便为其中之一。所制大传炉壶曾获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此壶为吴大澂与俞国良的合作作品。

▲ 【民国】紫砂挂釉太极式双格洗

紫砂挂釉太极式双格洗。口径12厘米,底径11.7厘米,高4.4厘米。圆形,直口,直腹,平底,圈足。器内以太极图式隔板分成两格,分别施白釉和松石绿釉。外腹壁一侧刻划折枝花卉纹,另一侧刻诗句“寒雨连江夜入湖”。词尾落“泉石”二字款。底钤篆书“藏氏自置”方章款。泉石即谈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为民国时期的制壶陶刻名家,少年时便学艺制壶,以牛盖莲子、竹鼓、犀登、矮钟壶为主,印款有“伯章”“谈伯章”“谈氏伯章”。谈洪泉在20世纪20年代曾任铁画轩技师,期间与陈少亭等陶刻名师长期学习,后专事陶刻,署款有“泉石”“泉石主人”等。

紫砂围棋罐

▲ 【民国】紫砂鼓形围棋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紫砂罐1件,为鼓形围棋罐。口径9厘米,底径9.8厘米,通高8.9厘米。整体做成鼓的形状。器壁为黑色,盖及器底呈土黄色。盖沿及底各饰一周小乳钉。盖上周边刻篆书文字,中间刻“时在丁卯”“泉石主人”等字。丁卯年即1927年。腹部刻行书诗文“新为荀令香三日,旧种桓温柳十围”,落款为“泉石主人”。外底钤阳文篆书“冰心道人”四字印章款。沙泥分黄色与铁褐色两种,包浆细润。造型圆润丰满,浑厚稳重。冰心道人是程寿珍(1857-1939)的号,为清末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名匠,擅长制作紫砂壶,其作品形制古朴,颇得声誉。晚年仅制掇球、仿古、汉扁三式壶,其中所制掇球壶曾于1919年获巴拿马国际赛会金奖,成为紫砂艺术史上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艺术大师。泉石主人为谈洪泉的号,为民国时期宜兴制壶陶刻名家,曾任职铁画轩专事陶刻。此器是程寿珍与谈洪泉的合作作品。

紫砂花盆

▲ 【民国】“玉屏主人”款山水纹菱形花盆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紫砂花盆1件,为“玉屏主人”款山水纹菱形花盆。口径6.4厘米,底径4.3厘米,高5.2厘米。整体呈菱形,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圈足,内施白釉,釉面开片纹。腹壁对称两面分别刻山水纹和花卉纹,另两面分别刻划魏碑文字与“玉屏主人”行书款。外底钤龙纹方章。玉屏即戴国宝(1875-1926),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紫砂店铁画轩的创办人,主要经营宜兴紫砂器,也是著名的紫砂艺人,号“玉道人”“玉屏道人”“访雪”“铁画轩主人”。

上述研究内容,即是本人在整理库房文物及藏品档案过程中不断深入探讨与认识的过程,所得结论限于相关资料掌握不足,定会存在商榷之处,诚请专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