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古战场上一种典型的进攻性兵器,尾部装有长柄。在方阵进攻时,战车部队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站在战车上的戈兵就会迅速借助车势,用锋利的戈头“攻击”车边的敌人,在戈身最醒目的位置,铸造了一只异常凶猛的虎。就像这件青铜戈一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的大量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兵器上都能看到“虎”的图案,而且往往是处于最突出、最显著的位 ...

戈——古战场上一种典型的进攻性兵器,尾部装有长柄。在方阵进攻时,战车部队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站在战车上的戈兵就会迅速借助车势,用锋利的戈头“攻击”车边的敌人,在戈身最醒目的位置,铸造了一只异常凶猛的虎。就像这件青铜戈一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的大量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兵器上都能看到“虎”的图案,而且往往是处于最突出、最显著的位置。那么,“虎”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频繁地出现在兵器之上,又寄托了主人怎样的期盼呢?

▲ 战国 青铜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

关于“虎”,中国人有特别的崇拜,认为老虎是威严的象征,常常把它凶猛威武的形象用来形容勇猛的战士,比如虎贲、虎将等。对于巴人而言,这种动物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究其根源,要从一个有关巴人祖先的故事讲起。

▲ 虎纹柳叶剑

在远古时代的湖北清江流域,生活着巴、婂、樊、柏、郑五个姓氏,五姓没有共同的首领,争斗不休。为了部族的发展,他们约定五姓各派一个人,通过两场比赛推选共同的族长。赛事一是投剑入洞,即向山崖上的石洞内投剑,投准者胜,最终一位名为务相的人获胜;赛事二是划土船,参赛者各自用泥做船,载人航行,不沉者胜,务相又胜。最后部族认为,务相的体力和智慧令人信服,奉他为部族首领——廪君,五姓合为巴族。为了壮大巴部族势力,廪君务相带着他的族人逆清江而上,历经了重重险阻,寻找到一个资源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宜居的地方,就是今天重庆东部的三峡地区。

▲ 虎钮錞于

▲ 錞于上的巴蜀图语

历史文献中关于巴人最早的记载就是3000多年前的一次战争,巴人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国,受到封赏建立了巴国。强盛时期的巴国疆域涵盖整个重庆、四川东北部、贵州北部等部分地区。传说,廪君死后,他的魂魄化成白虎继续守护巴人,于是巴族人为了纪念廪君就将白虎(虎纹)作为自己最神圣的图腾,认为它不仅能赐予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们完成那些难以办到的事情,而且还能紧紧地将族人联系在一起。这种崇拜也并没有因为之后巴国的灭亡而消失,一直持续到西汉。直到今天,西南地区依然有很多少数民族保持这样的“信仰”。

▲ 巴蜀图语

廪君因战绩显赫、智慧过人,被人们奉为能掌管军事的战神,他死后化成的“白虎”就是凶猛无敌的“虎神”,于是虎的形象就被刻画在兵器上震慑敌人。再回头看看戈上的这只“虎”:它张着血盆大口对准戈锋,从视觉上看戈锋好像是从老虎的嘴巴里吐出来的,老虎吐着舌头,仿佛正在舔舐敌人的鲜血。巴人战士坚信,手持带有虎纹的兵器上战场,一定能得到战神的庇佑,英勇杀敌,平安归来。他们也坚信,自己一定会用敌人的鲜血祭祀祖先的神灵。

▲ 虎纹戈

▲ 虎纹与手心纹的结合

很多青铜器物之上除了主图“虎纹”之外,还常常出现一些其他纹饰,它们(包括虎纹)并不是普通的图画,有可能是早期巴人常用的一种简单抽象的“文字符号”,每一个图符代表一个含义,连在一起,就是“组词造句”,专家将这些可爱的图符取名“巴蜀图语”。比如,青铜戈上出现虎纹与手心纹的结合,手心纹应该具有祈求保佑或者辟邪的意义,寓意士兵们双手合十祈求战场之上受“虎神”保佑。这种图符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巴人,在早于巴人几百年前,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 虎纹与手心纹的结合线图

图符虽然浅显易懂,也能代表一定的含义,但它们没有固定的排列组合,书写之人技术也参差不齐,不能形成长篇连续的文字,后来它们逐渐被更加先进的文字字形取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图符不断地发展、演变,从原始崇拜到图语、到甲骨文、再到统一的汉字,无不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