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自古风物雄丽中透显清秀之气,若黛眉,似锦玉,枕倚着西湖,幽肃而芊蔚。时光流转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挹孤山苍翠,溯两汉渊源”,怀揣着振兴印学梦想的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聚首于西泠桥畔,慕苏白遗韵,仰先觉遗徽,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发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印学团体——西泠印社。

创社之初,“四英”置任于心,踏棘而行,十年苦心经营使印社走上繁穰之路。1913年,第一次社员雅集大会召开,修启立约,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西泠印社正式立社。适时,社员云集、精英荟萃,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嗣后几十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广集文物,庋藏名碑帖石、古今印章、名人字画等。丰物聚英,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并吸引了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成为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盛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自建社起,经过十年营建,声誉鹊起。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正是在他的擎旗掌舵下,西泠印社得以广结艺友、声誉日隆,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社”的百年基业,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圣地。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其集 “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意义深远。吴昌硕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其影响直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

金石书画艺术是在金石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延伸。即书画受金石及其文字等方面艺术审美特色的影响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就是金石书画艺术。清末考据与金石学的兴盛,促使很多画家融入了倡导碑学的潮流,在绘画中吸取书法篆刻的长处,以金石笔法入画,形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富有创造性的绘画风格,这对中国写意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石学所蕴含的美学形态与精神内质浸润于书画之中改变了传统书画用笔用墨的单调呆板,增加了线条的内涵并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西泠印社百年创业史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紧密相连。其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而蜚声海内外;更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的雄厚实力,为中外书画艺术界所景仰。西泠印社汇聚了丁仁、王福庵、叶铭、吴隐等创始人的共同志向;刻写了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历任社长的饱学经纶;更辉映了李叔同、黄宾虹、潘天寿、韩登安、傅抱石、谢稚柳、吴湖帆等艺术精英的卓越风采……

▲ 丰子恺  《小桌呼朋图》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位于孤山西泠桥畔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为我国惟一的印学专业博物馆。西泠印社于2004年正式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鸿雪铿鸣——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展》是常熟博物馆与杭州博物馆首次合作举办的特展。有“天下第一社”之称的西泠印社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播先进思想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诚邀广大观众走进常熟博物馆,观赏西泠印社先贤们的艺术作品,了解西泠印社创社和发展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