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幽幽骊山。高大的封土之下,沉睡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统一海内、雄才大略。他严刑酷法、凶奢暴虐。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皇帝如他一般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没有哪一位皇帝像他一样争议之声不绝。

秦始皇身后所葬的陵寝,更是因“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等记载而充满传奇色彩。在中国,没有一座帝王陵寝如这般被世人关注。

▲ 秦始皇帝陵

骊山帝陵

骊山,秦岭的支脉之一,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之地。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烽火戏诸侯”;盛唐时,这里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到了近代,骊山还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秦始皇的陵寝,正位于骊山脚下。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了父亲秦庄襄王的王位。从那时起,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地下陵寝的想法,伴随着统一六国的军事目标,已然形成于这个少年的脑海之中。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功业基本完成。但陵寝的营建工程却前后历时近40年,到嬴政驾崩、秦二世继位还未完成,最终被战乱所中断。

根据现代专业考古测绘,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秦始皇帝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园的遗迹基本分为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两部分。地面建筑布局由封土、内外城垣及附属设施、礼制性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等构成。地下建筑布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宫、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坑,只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

▲ 兵马俑一号坑

1974年3月29日,骊山脚下西杨村的村民们在挖井时,无意中发现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军阵。陶俑残缺的身躯、俑头、铜镞、铜弩机相继出现。时至今日,这里共出土了约8000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

经考古人员40多年连续不断的修复工作,人们今日所见,兵马俑仍以作战编队定格于俑坊中。一支“势若彍弩,节如发机”的泱泱秦军,似只待一声令下,便“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穿越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他们依旧汹涌澎湃,触之者摧。

除此之外,秦始皇帝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大量文物,一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秦始皇帝陵不仅是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承载着秦始皇构建宏大帝国的理念,这其中有源自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映射着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都邑格局、宫廷生活、军事制度,更对推动中华文明进程有重大意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主任张卫星说。

地宫之谜

时至今日,对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仍只在外围,核心地宫仍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但随着考古科技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相隔重重厚土,专家似乎离揭开谜底更近了一步。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据最新考古勘探表明:封土堆下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应该是修筑墓室时开挖的巨大竖穴土坑。这个土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

“已深已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中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 在发掘过程中随时进行保护工作

谜团二:何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这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这些纹饰可能仍保存于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 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死去的秦始皇似乎仍然可以统治着“天地间”的一切。

▲ 秦始皇帝陵 铜车马

谜团三:地宫中有大量“水银”?

秦始皇帝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多次出现于历史记载。历年来的多次科学勘探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书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东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银分布密集区域正位于陵墓的东南部,这也许不是巧合。

▲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马俑二号坑进行第一阶段发掘

谜团四:地宫藏宝知多少?

据《史记》所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汉代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据史书记载,地宫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计其数。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 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 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其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令人充满遐想。

▲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进行考古发掘

暂不发掘

多年来,民间对一睹秦始皇陵真容的期待从未熄灭。但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初衷,主动发掘陵寝的计划被最终放弃。

“在考古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一致——不能发掘。在专业领域,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张天柱说。

这是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将对文物造成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

▲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陵西北区进行考古钻探

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出土后仅能保持数秒。空气对颜色的破坏“快得甚至让人来不及拍张照”。若是文物上的信息因保护技术不成熟而“灰飞烟灭”,这样的损失着实令人痛心。

▲ 秦始皇陵从葬俑头像

对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相较陵园庞大的体量,当前的考古发现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张卫星说:“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考古发掘,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研究和阐释,让我们不断接近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