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部的贺兰山下,矗立有9座塔型巨冢,这里隐藏着一个消失在史书中的政权——西夏,它是《天龙八部》中梦姑的家乡,也是北宋将领范仲淹赋诗抒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缘由。曾多次阻挡蒙古铁骑的西夏有着怎样的昔日辉煌?

▲ 西夏塔型巨冢

“乍视,字字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这是清代学者张澍于1804年意外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对西夏文字的感受。此时,西夏已经消逝近600年,但其文字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被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此碑为双字碑,阴阳两面分别为汉文和西夏文,内容大致相同,是最早发现且最重要的西夏文物之一。

▲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拓片(西夏文) 宁夏博物馆藏

这笔画众多、格局周正的西夏文字是何人何时创制出来的呢?大约在西夏创建之际,政权建立者、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命令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借鉴汉字的形制,创造了西夏文字。它形制和汉字相近,共6000多字,但没有一个字与汉字完全相同。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的这件残碑,有楷篆两种字体。其楷书大概是借鉴唐代成熟的楷书风格,字体结构饱满、匀称,从书写规则来看,同汉字一样,具有端详而宁静的特点。

▲ 西夏文寿陵残碑 1975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不仅是在造字上仿照汉字,也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宋朝发展边境贸易,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因为宋、辽严禁铜铁出口,西夏本地也缺乏铸钱的原料,同时宋朝每年给西夏大量的赐钱,其在经济上依赖宋朝,所以西夏的主要流通货币是宋钱。直到西夏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设立铸钱机构“通济监”,西夏钱币才开始大量铸造,沿袭北宋钱制与币形,质地有铜有铁,铸造精良,可与宋钱相媲美。

西夏钱币:天盛元宝(铁质)元德通宝(铜质)乾祐元宝(铁质)乾祐元宝(铜质)天盛元宝(铜质)皇建元宝(铜质)西夏文天庆宝钱(铜质)光定元宝(铜质) 宁夏博物馆藏

而在当时,精致的金银制品也只有西夏的上层贵族才能使用。根据文献记载,部分西夏官吏“人马皆衣金”,这需要用技术性极高的金属拉丝工艺把黄金拉成丝,织到丝、毛、棉纺织物里,充分反映了西夏铸造工艺水平的成熟。

▲ 金鞍饰件

▲ 花瓣形镂孔金饰件 1972—1975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 花瓣形镂孔金饰件 1972—1975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统治者李元昊也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牛耕技术逐渐在西夏得到普及。从西夏陵区发掘情况看,鎏金铜牛和石马可能是西夏贵族、重臣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之一,它们的出土不仅反映了西夏人对马、牛等家畜的珍爱,更重要的是反映西夏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 鎏金铜牛(复制件) 1977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177号墓出土 原件藏宁夏博物馆

由于党项族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其畜牧业发达,因而毛纺织业历史悠久。西夏在与宋朝每年的“岁赐”以及贸易中获得大量中原的丝织品,同时为发展自身的丝织品手工业,还专门设置了“绢织院”和“绣院”等机构。这件印婴戏莲纹绢为童子戏花图,精美华丽,反映了西夏丝织业的发展水平。

而位于今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园,堪称西夏建筑的集大成者,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唐建筑的传统与技艺,也注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素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陵园出土的零碎建筑构件,或精细或粗犷,形象生动,气势威猛,是西夏建筑的缩影。

▲ 无角琉璃套兽

迦陵频伽是梵文的音译,佛经中名曰“美音鸟”或“妙音鸟”,人首鸟身,通过优美的声音和舞姿娱乐、供养佛,以达到“法音宣流”的目的。2001年在西夏陵区所发现的迦陵频伽,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具有装饰效用,这一发现尚属首次。

▲ 红陶五角花冠迦陵频伽(复制件) 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 原件藏西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