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考古史上,“二里头遗址”是一个闪耀的名字。这里曾发现了多项“中国之最”: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近,这处经过缜密规划、严整布局的大型都邑内,考古工作者又带来了新的发现与探索。

9月16日,在京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新进展。封面新闻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赵海涛,解读二里头遗址的重要考古新发现。

▲ 赵海涛在二里头考古发掘现场

“井字形”网格式分布

都邑布局史无前例的创造

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开展“夏墟”调查时,踏查到了二里头遗址。这处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台地上。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 骨、角器遗物

▲ 绿松石龙形器

此后多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继续工作,逐步揭开了二里头遗址的神秘面纱。在60余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基础上,2021年以来,二里头考古队陆续又有了新发现。

赵海涛说,考古队揭露了多处城市道路遗迹和两侧夯土墙。有趣的是,这些主干道路和两侧的围墙形成一个“井”字形网格,将二里头都邑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

“最中间、核心的位置是宫殿区,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政治权力高度集中。”赵海涛说,宫殿区北边是祭祀区,宫殿区南边是官营作坊区,最为精美的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礼器可能就在这个区域里加工出来的。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我们找出了它的‘骨架’,这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都城规划特点。”

▲ 示意图

▲ 骨、角器遗物

另外,多年的考古发现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赵海涛推测,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这样严格、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赵海涛认为,都邑布局的这些史无前例的新创造,多被后世继承,体现了二里头王国开创的划时代变化及对商、周文明的引领作用,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次发现丰富的制陶遗存

其中包含较多带漆陶片

那件由2000多片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组成的龙形器,或许是许多人对二里头遗址认识的开始。在二里头遗址,此前就揭露出一处可确定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赵海涛说,遗址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铜器、骨器、玉器、绿松石器、石器等手工业考古遗存。此次对外发布的考古成果中,二里头遗址又新发现了新的手工业作坊。

赵海涛介绍,在遗址北缘西部首次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出土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包含了制陶工艺的多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还发现了较多带漆陶片,提示此处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或许是探索制漆作坊的重要区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带漆陶片

“这些丰富的遗存为探索二里头都城的制陶作坊分布情况,进而探索制陶手工业的操作工艺、流程、陶器特点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如此,在宫城西南角,考古队员新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质遗物,其中部分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表现了骨角器加工的各个环节。

未来,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理解二里头文化骨器、角器的加工流程、加工工艺。并基于其位置关系等,可以更好理解当时的城市布局、规划理念和二里头文化最晚阶段的兴替等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