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岁末的一个周日,时任市考古所所长的李非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东山王家峰村的村委会梁春生副书记报告,他们村村东梨园里的“王墓”被盗。就此,李非所长随即安排常一民、周健两位副所长赶往现场勘察。被盗的古墓就坐落在东山王家峰村东的万亩梨园当中。根据调查得知,王家峰村原名“王家坟村”,村子的名字就是由这座王级大墓而得名。两位副所长一到现场,就看到一座高约4米的封土堆,在封土堆的西北角发现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竖直盗洞。

▲ 封土堆

由盗洞向内而望,可以看到墓葬很深。出于职业使然,常一民副所长丝毫没有犹豫,让同行的村里人找来绳子,绑在腰间,卷曲着身体爬向洞口,利用狭小局促的空间,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中的壁画色彩斑斓,鲜艳如新。通过常一民先生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离休老先生王天庥、渠传福研究员的初步研究认定,确认时代应该为北朝时期。但由于正值临近春节,天寒地冻,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梨园,工作暂停下来。

▲ 墓葬全景

2001年春天一来,就进入到了正式的发掘阶段。首先探明了墓道、天井的形制及布局,并开始发掘。一场春雨过后,墓道西壁边保留的填土层受到雨水的冲刷而坍塌,露出壁画。可见彩绘人物大小接近真人。由于是墓壁上刷白灰层,在其上直接彩绘,故壁画保存情况很差。

▲ 最初被雨水冲出的壁画

▲ 草木根系夹在填土和壁画间

在咨询相关专家后,邀请了中国文物研究所的郑军先生,来工地考察制订了清理保护方案。由郑军先生带队,并组建队伍。由刘晚香负责,带领一批经过严格把关和考核后上岗的技工,专门投入到壁画的清理保护当中。就这样,边试验边小心谨慎地清理,同时还对脆弱的壁画层做加固保护。

▲ 郑军先生指导清理保护壁画

从2001年春到2002年10月,近一年半的时间,经过了酷暑严寒。工作人员在临时搭建的保护棚内,夏天有如桑拿蒸房,憋闷难耐,汗如雨下;冬天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墓道最深处达6米,阴冷如冰,严寒刺骨。尤其是清理到墓道最底层,为了不出任何差池,工作人员直接躺在潮湿阴冷的地面上,一清理就是一整天。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晚香落下了腿疼的毛病。直到现在不仅没有缓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工作人员就这样如履薄冰地将墓道、天井、甬道内的壁画全部清理保护完成。

▲ 清理壁画

▲ 墓室清理前局部

9月底进入到了墓室的清理发掘阶段。期盼已久的墓室打开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墓室四壁精美的壁画,由于地处黄土高坡,几乎无地下水侵蚀,壁画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画面清晰,色泽艳丽。如此画面,令人震撼!向上看,圆形的穹窿顶上,繁星点点,星座之下,朵朵天莲花点缀其间,给人以飘逸流动之感。墓室底部,可以看到一些陶俑和瓷器残片。

▲ 墓室底部全景俯视

由于此墓葬先后至少五次被盗,扰乱较为严重。所有陪葬遗物没有一件完整的,全部残碎,原始位置和状态已荡然无存。但修复之后,有近500余件,数量仍然可观。可以想像,这些庞大的俑群是一支完备的军事队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棺木的碎屑当中,劫后余生,发现了一枚充满了异域风情的镶嵌蓝宝石金戒指。

▲ 破碎的随葬品

▲ 蓝宝石戒指

徐显秀墓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墓葬中保存最好的大型壁画墓,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共约300余平方米。

墓葬壁画整体营造了一幅静待男女墓主人出行的场景,墓道内执三旒旗者、举鼓吹长号者、佩剑带弓者、执缰牵马者,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散聚成组。整个墓室壁画富丽堂皇,画面空白处点缀着流动感极强的天莲花,充溢着浓厚的佛教气氛。

人物形象神态各异,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画有各类人物200余,马匹、牛车、怪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体形象与现实同大。画面布局和谐,内容纷繁,1400余年前北齐高级官员的显赫威仪和奢华绮丽的生活场面,如在目前。与河北湾漳墓、太原娄睿墓相比,该墓壁画人物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 墓室北壁墓主人和乐伎图

徐显秀墓壁画蕴含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将使我们对北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北壁侍女裙上有典型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圈对兽和奇花异草装饰图案;东壁侍女裙和西壁鞍袱上有连珠纹圈菩萨像;牛车顶棚之上悬置一连珠纹造型的宝镜状物件;徐显秀墓室中的装饰纹样大量采用波斯人喜欢的连珠纹并有所创新,如连珠纹人头像,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墓室出土的镶嵌蓝宝石金戒指,连珠纹戒盘镶嵌碧玺宝石,戒面阴刻神秘人物图案,应当出自中、西亚甚至地中海地区。所有这些,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展现了新的资料。

▲ 着连珠纹长裙侍女

徐显秀墓在为我们展现一个个惊人发现的同时,也带给了发掘者很多的疑问:多余的随葬品随意散乱地放置于墓门口、墓门封门墙的砖缝当中也插有多余的陶俑、绘制壁画的颜料碗在完工后直接放置在墓门口、碗内还有剩余的颜料;尊贵貌美的女墓主人却被画有三只眼睛,显然是画错的一只眼睛没有涂改,直接又画了一只相对称的。北壁东侧伎乐中有一人手持笛子,做出吹笛子状,却被画师遗忘了所吹奏的乐器笛子。

▲ 放置于墓门口的颜料碗

▲ 女墓主人被改绘的眼睛

▲ 被遗漏的笛子

从壁画及墓内的种种迹象反映出,如此规模等级的王墓,墓葬建造却如此仓促?墓门的两扇石门,下部原雕刻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青龙和白虎,但在最后进行彩绘时,上部的怪鸟依浮雕原形着色,下部青龙和白虎则分别被改绘成“鸟”的形象;尤其是墓内的人骨标本极少而破损,没有完整的部位骨骼。

据石金鸣先生初步鉴定,遗骨内的头顶骨可能属于一未成年人个体,两枚牙齿是少年的乳齿,仅颈椎骨属于老年个体。也就是说,现存骨骸可能分属于两个甚至三个个体。那么乳齿代表的个体到底从哪里来?墓主夫妇的尸骨又哪里去了?徐显秀墓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未解之谜!

▲ 浮雕青龙和彩绘鸟

回首那一段时光,令考古所每一位同志倍感珍惜。当时市考古所所长李非、考古队主力队员常一民、渠传福、周健、张庆捷都是正值四十出头,正处于人生巅峰,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众志成城、众心所向,在长达近两年多的田野发掘过程中,每天坚守工地,早出晚归,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带领着单位的一批年轻人,奋战在工地一线。

▲ 常一民(左)进行墓室壁画记录

天不负人,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殊荣。考古工地以保存完整的北齐大型砖室壁画和科学严谨的发掘保护,被评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2001至2002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当时二等奖空缺。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培养了一批田野考古及文物保护的后备力量和专业队伍。

今天的我们还能够看到千年前绚丽多彩的壁画,不仅要感谢考古工作者们不畏炎炎酷暑与墓底刺骨寒凉的辛苦发掘,还要感谢一批幕后英雄——文物修复工作者。是他们,在时光中打磨岁月的痕迹,用一双妙手让文物恢复原本的夺目光彩。是他们,在都市的喧嚣中,用青春及无尽的耐心修复时光碎片,让我们看到历史的面貌。是他们,用匠心守护着古人智慧,让文明代代传承。

嘉宾介绍:

裴静蓉,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多年从事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晋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