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林沄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4283 9787532594306 9787532594290

内容简介:

文集有考古学、文字、古史三卷。考古学卷收录林沄先生已发表的考古学论文55篇,以发表时间为序,分为上下两编。内容涉及商周考古、中国东北和北方的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古族的对应问题、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起源、远东南部的古代中国文化遗存,以及对未来考古学科发展、建设的构想等。林沄先生治学谨严,著述颇丰,提出的精妙见解,对于考古学研究者极具启发意义。

文字卷收录了林沄先生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文章39篇,最早的写于1963年,最晚的写于2018年,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也涉及古文字的方方面面:如《说王》、《豊丰辨》、《说戚我》、《说干盾》等,可谓字词考释方面的经典之作,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可视为定论;《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甲骨断代商榷》、《无名组卜辞名称纠误》、《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在断代研究中仍可发挥作用》,是关于甲骨断代一些核心问题的讨论,对甲骨断代学影响深远;而《古文字转注举例》、《关于甲骨文“字素”和“字缀”的一些问题》,则是关于汉字理论一些问题的思考。

总之,该书既有整体宏观的学科讨论,又有细致深入的字词考释。古史卷收录了林沄先生的关于中国史研究的文章23篇,最早的写于1978年,最晚的写于2017年,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商周考古与先秦史、中国东北考古与东北史:如《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中“古国”“方国”“王国”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等,可谓商周考古与先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很多观点在现在仍具有较大影响力;《戎狄非胡论》、《说“貊”》、《夫余史地再探讨》是关于中国东北考古与东北史的重要论文,对东北史学和地方史研究影响深远;而《琱生簋新释》、《天王簋“王祀于天室”新解》、《琱生尊与琱生簋的联读》、《季姬方尊铭文考释》,则是从具体的商周青铜铭文出发对于商周一些问题的思考。总之,该书既有整体宏观的学科讨论,又有细致深入的文物考释,是质量上乘的学术论著。

目录

考古学卷

自序 1

赫哲族萨满教神像画中的历史真实(1975) 1

完颜忠墓神道碑与金代的恤品路(1976) 15

对河姆渡遗址骨制耕具的几点看法(1977) 22

舒藩河上出土的金代上京宜春县镜(1979) 27

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1980) 35

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1980) 66

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1982) 79

马其顿城堡、元碑和辽金砖塔——永宁寺考古史漫话(1982) 112

论团结文化(1985) 123

肃慎、挹娄和沃沮(1986) 150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9) 157

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1990) 179

对南山根 M102 出土刻纹骨板的一些看法(1990) 200

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1992) 207

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1992) 231

西岔沟型铜柄铁剑与老河深、彩岚墓地的族属(1992) 244

完颜忠神道碑再考(1992) 264

辽墓壁画研究两则(1993) 294

两个现象,一个假设(1993) 305

关于黑龙江流域的篦点之字纹问题(1993) 311

陈庄 1 号墓女俑身份商榷(1996) 318

再论挂缰钩(1998) 328

应当加强历史考古学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1998) 339

从张家口白庙墓地出土的尖首刀谈起(2001) 343

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2001) 358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2002) 377

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序(2002) 430

查布哈渠出土羊首刀的年代问题(2003) 439

所谓“青铜骑马造像”的考辨(2003) 442

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序(2004) 446

“商—周考古界标”平议(2004) 455

鲜卑族的金、铜马形牌饰(2004) 47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1序(2004) 479

所谓“玉猪龙”并不是龙(2006) 482

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序(2007) 492

青铜挂缰钩补说(2007) 497

论欧亚草原的卷曲动物纹(2008) 504

关于新疆北部切尔木切克类型遗存的几个问题——从布尔津县出土的陶器说起(2008) 521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9) 547

欧亚草原有角神兽牌饰研究(2009) 560

夫余史迹研究·序(2011) 576

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2011) 579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11) 588

丝路开通以前新疆的交通路线(2011) 598

对我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些设想(2012) 617

夏商周考古学·序(2013) 624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小识(2013) 627

王昌燧《科技考古进展》读后感(2013) 642

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序(2013) 645

对考古学学科建设的一些想法(2015) 650

鹿首乎?羊首乎?(2015) 655

耒 :东亚最古老的农具(2016) 669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序(2016) 681

先秦考古探微·序(2017) 685

为类型学正名(2019) 691

文字卷

自序 1

越王者旨於赐考(1963) 1

说王(1965) 4

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1973) 8

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1981) 10

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1984) 21

豊豐辨(1986) 59

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研究(1986) 64

释(1986) 79

说戚、我(1989) 81

甲骨断代商榷(1989) 90

释古玺中从朿的两个字(1992) 97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1992) 99

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1994) 103

说飘风(1996) 113

古文字转注举例(1997) 119

关于殷墟甲骨文整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98) 131

关于甲骨文“字素”和“字缀”的一些问题(1999) 143

说干、盾(2000) 158

泽螺居中夙兴叟——忆于省吾先生二三事(2000) 161

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2001) 167

“夭租丞印”封泥与“夭租薉君”银印考(2002) 175

释眴(2002) 180

殷墟甲骨字迹研究·序(2002) 185

说“书契”(2003) 191

关于前辞有“贞”的无名组卜辞(2003) 197

究竟是“翦伐”还是“撲伐”(2004) 218

长子口墓不是微子墓(2005) 223

枣庄市东江墓地青铜器铭文部分人名的考释(2006) 227

说厚(2010) 232

《甲骨文字释林》述介(2010) 243

谈谈汉字历史中的几个问题(2011) 247

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序(2011) 272

华孟子鼎等两器部分铭文重释(2014) 277

无名组卜辞分类名称纠误(2015) 287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在断代研究中仍可发挥作用(2015) 295

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序(2015) 308

一组卜辞的释读(2016) 316

赵平安自选集·序(2017) 320

豊豐再辨(2018) 323

古史卷

自序 1

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1978) 1

琱生簋新释(1978) 20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1980) 33

说“氓”(1981) 56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1986) 65

商代兵制管窥(1987) 86

《中国东北史》(第一卷)读后(1989) 99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1990) 104

读诗札记(1991) 125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1993) 136

释史墙盘铭中的“逖虘髟”(1994) 147

“燕亳”和“燕亳邦”小议(1994) 161

戎狄非胡论(1996) 169

说“貊”(1999) 176

夫余史地再探讨(1999) 191

柯斯莫《中国前帝国时期的北部边疆》述评(2003) 217

“百姓”古义新解——兼论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2005) 229

花东子卜辞所见人物硏究(2006) 243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2007) 268

琱生尊与琱生簋的联读(2008) 281

再论殷墟卜辞中的“多子”与“多生”(2011) 290

中国考古学中“古国”“方国”“王国”的理论与方法问题(2016) 311

季姬方尊铭文试释(2017) 327

我的学术道路(1996) 334

明辨慎思,博学笃志——林沄先生访谈录(2017) 351

(本文电子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