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网站公布,科技部对由敦煌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完成立项公示。该项目提出墓葬壁画本体劣化与环境特征关联关系及环境调控方法,突破潮湿环境下壁画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墓葬壁画保护的整体水平。这一信息被解读为未来墓葬壁画有望原址保护。

▲ 山西博物馆藏水泉梁壁画墓,以墓室复原的形态对外展出

在古代,墓葬被封闭前,会在里面点上蜡烛,然后关上墓门填土,待蜡烛燃烧将墓葬内的氧气耗尽后便会自动熄灭,此后墓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可以保持在稳定状态,封闭的墓室中的棺椁、随葬品、壁画等也由此长期保存,直至墓葬被再次打开,平衡状态被破坏,墓中随葬品,尤其是壁画会开始劣化。这也就是目前考古发现后,墓葬壁画多无法原址保存,而被移做博物馆收藏的原因。目前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均保存着大量墓葬壁画。

▲ 考古工作者正在韩休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图为《乐舞图》

比如,2013年发现的韩休墓就是公安机关从美国追回的武惠妃敬陵石椁中发现线索,后由正在服刑的盗墓犯罪团伙首犯指认其盗掘地点,2014年2月,由陕历博和陕西省考古院联合组队对该唐代韩休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乐舞图》描绘了当时在舞蹈和演奏上一较高下的唐人和西域客,而一件山水画类型的壁画则说明了在唐代山水已经成为独立的门类,而且山水壁画已经出现了“烟笼雾锁”的景象。

但是比起盗墓团伙在2005年拍摄的图片,2014年发掘时的韩休墓中壁画的色彩和状态都劣化了不少,为了更好地保护韩休墓中壁画,考古人员最后没有采取惯常采用的方式将壁画剥落,而是将大块墙壁完整切开取出,然后用起重机吊起,运至相关保护机构修复,以此得以更完整地保留其原貌,整个考古挖掘过程持续了一年多。

▲ 韩休墓中壁画最终以采取大块墙壁完整切开取出的方式移至博物馆保存。NHK纪录片《遗失的长安》截屏图

不同于寺观壁画大多原址保护,将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目前在国内还未完全解决,甚至是世界难题。墓葬一旦开挖后,就会打破原来地下比较潮湿稳定的环境,跟大气接一通,很快就会变干,在变干燥的过程当中,墓葬土里面支撑的水分不断向表面迁移,就会对壁画造成危害。

根据中新社报道,该项目将重点开展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典型病害劣化机理、墓室环境变化预测和控制、微生物产生机理及辐照灭菌方法、修复加固材料和系统保护方法等研究,力争系统阐明不同类型墓葬壁画的制作材料、工艺及特征,揭示以微生物病害为代表的各类典型病害劣化作用机理,提出墓葬壁画本体劣化与环境特征关联关系及环境调控方法。

▲ 位于河西走廊张掖高台县骆驼城的魏晋墓画像砖

目前,甘肃省除了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式壁画外,墓葬壁画遍布多地,其中,在河西走廊嘉峪关东北2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有数千座魏晋时期的地下砖壁画墓,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该砖壁画内容精美丰富,反映了当时农耕、畜牧、宴饮、奏乐、出行等多方面社会生活,堪称古丝路上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原文化在少数民族冲击下退守一隅后与草原文化融合后的鲜明地域文化代表。

在这些砖墓群中,目前已开发挖掘有10余座,按照文物专家的划分考证,嘉峪关发现的壁画墓属于酒泉地区,还包括酒泉、高台、临泽、永昌等地区的发现,这些地域内壁画墓在面貌上基本上相同,应该是同一个文化区,相比敦煌地区的游牧文化,这是一个更加适合农业耕作的区域。

魏晋壁画墓也填补了中国魏晋时期绘画艺术遗存的空白。可以从这些画面上看到身逢乱世的士人们避难在此相对安稳幸福的生活。有些壁画墓中绘制了庞大的官员出行队伍和军队在没有战争时开荒种地养活自己的情形。

▲ 位于河西走廊张掖高台县骆驼城的魏晋墓画像砖

据悉,“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敦煌研究研究牵头承担,东南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等8个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参与,共设“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特征及典型危害机理研究”、“墓葬壁画原位环境预测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墓室环境微生物来源、危害形成机理研究及辐照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发”、“墓葬壁画湿固化和防霉材料研发与应用”、“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5个子课题。“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申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37个月。经公示后,该项目将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要求和程序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