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南京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5日—2022年9月 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特展馆3楼11号展厅 展览简介: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吴、晋两国,同源同宗,虽远而交,是华夏多元文明的底蕴和内涵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碰撞的历史见证。西周时期,晋、吴青铜器均呈现出继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点。春秋时期,晋、吴交融,在今山西太原、忻州等晋国故地发现了许多吴国青铜器, 文博展览 2022年06月24日 7 点赞 2733 阅读
明代 · 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山西博物院) 明代 通高57厘米 口径24厘米 1982年离石县出土 红坩土塑形,质地坚硬,束颈,鼓腹,双耳稍外撇,兽首形三足。 腹部雕龙戏牡丹,寓意“龙串富贵”。耳下牡丹怒放,颈部缠枝花纹。炉盖荷叶莲蓬,束腰如蒂。 莲蓬上蹲狮张口吐舌,抓带戏耍,造型别致。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气。炉口内沿刻有:“已丑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时朱成造&rdquo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03日 2 点赞 2752 阅读
北魏 · 人物动物纹鎏金银高足杯(山西博物院) 北魏 银质 鎏金 高10.3厘米 口径9.4厘米 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 杯敞口,微束颈,深鼓腹,高足。人物和动物均为高浮雕,杯口雕相对而卧的8只鹿,杯身雕女性手持器物。间饰以浅刻“阿堪突斯”叶纹,叶上承托高浮雕男性头像。属于波斯萨珊王朝饮器,是一件舶来品。 精品文物 2021年06月10日 3 点赞 2686 阅读
战国 · 交龙纹壶(山西博物院) 战国 1995年定襄县中霍村出土 高56.7厘米,口径15厘米 盖平弧,正中一环形钮,子口。 体方唇,直口,束颈,溜肩,弧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兽首形环耳,颈部和下腹部均置四个铺首衔环钮。身饰细交龙纹六周,间以宽弦纹带,以圆珠纹衬底。圈足饰绹索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14日 0 点赞 2107 阅读
北齐 · 黄釉黄釉印花扁壶(山西博物院) 高27.5、口径5.7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 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联珠纹边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该器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3日 2 点赞 2010 阅读
北齐 · 青绿釉青绿釉莲瓣纹灯(山西博物院) 北齐 通高45.5厘米 盏径17厘米 底径19.5厘米 柄长25.9厘米 敛口,圆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联珠纹,圆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贴有忍冬、蕉叶、佛家背光和月牙宝珠等花纹,接于底部棱上、花纹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坚柄内中央。坚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联珠纹及两周棱纹,其上一周莲及蕉叶弄划纹,下为忍冬纹。圆座,座体饰倒置宝相莲瓣,下覆圆盖,底有一周联珠纹。通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3日 6 点赞 3467 阅读
唐代 · 白釉白釉人首执壶(山西博物院) 唐代 高31.2、口径9.8*5、底径7.8厘米。 扁弧形口,细束颈,橄榄形腹,扁条形柄,外撇足,足心内凹。柄与口沿形似带茎荷叶,上塑一童首。整体造型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釉色黄白,釉面较亮,施釉至足,足底无釉。执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层明显闪青。流下腹部刻出一道竹节纹,其下端贴花。执柄下部也有贴花装饰。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3日 2 点赞 2164 阅读
春秋 · 牛头双身蟠螭纹甗(山西博物院) 春秋 高29.5厘米 口径22.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蒸食器。上甑下鬲。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颈,下腹内收成平底,箅圆形,箅孔为辐射形,内外共两周。颈的两侧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颈和下腹部均饰“S”形夔凤纹带。上腹部牛头双身蟠螭纹带。鬲直口,肩部微鼓,弇口,短颈,鼓腹,腹壁下半部内收成平底,三蹄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肩部饰一周牛头双身蟠螭纹。甑置鬲上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3日 1 点赞 1963 阅读
战国 · “无终”三孔布(山西博物院) 战国 通高5.4厘米,重7.3克 首、肩、裆、足均为圆形,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面文“亡冬阝”释“无终”,今地在河北省蔚县境。背文“十二朱,十三”。属战国晚期赵国铸币,无终为赵国的地名。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最珍罕的品类。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31日 25 点赞 2187 阅读
春秋 · 鼓座(山西博物院) 高39厘米,最大径81厘米,底径79厘米 1996年太原市金胜村674号墓出土 鼓座圆盘,表面隆起,正中有8厘米高的圆筒,以承放贯鼓之建柱。鼓座外壁有4个铺首衔环,等距分布。鼓座的顶部饰一道绹索纹;圆筒外侧饰一条蟠螭纹带。鼓座表面饰5条高浮雕纹带,除第二条是正反相间的牛头状兽面纹外,均为相互缠绕的夔龙纹带,带间以素面凸棱和三角几何纹带凸棱相间隔。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8日 1 点赞 1989 阅读
西周 · 兽目交连纹匜(山西博物院) 高16厘米,长30厘米 2005年曲沃县羊舌村出土 敞口,流略上昂,龙首形鋬,瓢形器腹,四个兽蹄形扁足,口沿饰兽目交连纹,腹壁饰数道横条沟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8日 3 点赞 2331 阅读
西周 · 兔尊(山西博物院) 高22.2厘米,长31.8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 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组)、晋穆侯夫妇(M64组)墓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8日 17 点赞 4382 阅读
山西青铜博物馆: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 展览精选600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银饰,其中山西博物院藏文物500余件,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及私人藏品100余件,共同勾勒出山西这片土地曾上演的生活图景。 精致大方的簪和钗,珠玉摇曳的步摇,玲珑小巧的帽花、耳饰,用来梳头定型的发梳、发箍、发夹,无不展示了古代女子的爱美之心。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 银鎏金点翠蝶形簪 ▲ 凤鸟形银帽饰 ▲ 烧蓝银头饰 ▲ 烧蓝鱼形银耳饰 不仅 博物馆院 2021年01月27日 2 点赞 2275 阅读
西周 · 楚公逆钟(山西博物院)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厘米 铣距28.8厘米 此编钟一组八件,按纹饰差异可以分为两型三式。一型一式有5件,3件较大,2件较小,甬部略作椭方形,于部弧度较浅,枚等部位用浅细的单线划分,间饰有尖凸的乳钉纹。舞部饰勾连云纹,旋饰目雷纹,鼓部饰龙、凤、虎等相纠的纹饰,篆部饰须爪细长的墨鱼纹。部分钟鼓侧有一竖耳、身披鳞甲的动物,为第二基音标志。一型二式仅一件,是整套钟中最大的一件,除以浅细的阳线连珠纹取代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6日 9 点赞 3114 阅读
西周 · 鸟尊(山西博物院) 西周 高39厘米 长30.5厘米 宽17.5厘米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4日 5 点赞 2711 阅读
山西博物院:霜满龛红——傅山的生平、思想与学术展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清代学者全祖望盛赞其为大江以北,无出其右。三百年来,傅山巍然屹立,影响深远。有人视他为书家,有人称他为神医;有人敬仰他的品格,有人感佩他的学问...... 傅山的一生,遭逢明亡清兴的历史巨变,经历社会、思想、学术的动荡重建,时人说他“扫除百年芜秽靡蔽&rdqu 博物馆院 2020年12月29日 1 点赞 2163 阅读
霜满龛红——傅山的生平、思想与学术展(山西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9日021年3月29日 展览地点:山西博物院主馆四层书画展厅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我院联合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共同打造了一台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文化盛宴,从生平、文学、思想、史学、医学等不同维度解读和展示傅山,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傅山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大师、一座真正的文化高峰。 文博展览 2020年12月28日 0 点赞 179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