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业:南佐“古国” 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的“文明”,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总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称得上“文明”,则必须进入国家阶段。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31日 2 点赞 169 阅读
陈允琪:朱提故城遗址发掘探秘 朱提故城遗址位于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东南侧紧邻昭通机场,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一个重要遗址,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朱提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确定为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发掘现场 朱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30日 1 点赞 116 阅读
刘可欣:历史中的兔子 早在三国时期就用兔毛制笔 从“玉兔捣药”到“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兔子已经陪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中国古代,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2023年新春之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聊聊历史中的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兔尊 兔鼠分道扬镳于6200万年前 《诗经》已记载兔肉食用方式 虽然在大众看来,兔子毛茸茸的很可爱,但吕鹏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29日 2 点赞 122 阅读
裴静蓉:徐显秀墓考古发现及点滴故事 2000年岁末的一个周日,时任市考古所所长的李非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东山王家峰村的村委会梁春生副书记报告,他们村村东梨园里的“王墓”被盗。就此,李非所长随即安排常一民、周健两位副所长赶往现场勘察。被盗的古墓就坐落在东山王家峰村东的万亩梨园当中。根据调查得知,王家峰村原名“王家坟村”,村子的名字就是由这座王级大墓而得名。两位副所长一到现场,就看到一座高约4米的封土堆,在封土堆的西北角发现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竖直盗洞。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6日 2 点赞 219 阅读
宋建谈元代水闸遗址:循水考古,打捞元代 坐落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周围民居环绕,人声鼎沸。该博物馆地下所展示的元代水闸遗址是鲜见的700多年前一项国家水利工程所留下的实物遗迹,是现代上海与历史的一次“碰撞”与“对话”。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5日 0 点赞 162 阅读
中原入陕通道上的关键器物 10月26日,在安康博物馆二楼的展厅里,几名游客被一件不同寻常的文物勾起了好奇心。原来,他们发现,展厅中的一件名为史密簋的青铜器,与周围文物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器型号称为簋,却没有常见的簋所拥有的双耳、器盖,底座、圈足也不见踪影,器身上还有豁口、破洞若干,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破旧的“碗”。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2日 3 点赞 229 阅读
裴学松:石峁文化墓葬初探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30日 1 点赞 309 阅读
炳灵寺石窟壁画:千年成就的艺术瑰宝 被喻为艺术宝库的炳灵寺石窟,以概括简练、造型生动的石雕艺术享誉中外。而窟内保存的近1000平方米壁画,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自十六国时期佛教兴盛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佛教艺术、绘画艺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具有独特新颖的艺术感染力。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9日 3 点赞 229 阅读
江南考古志:“启幕江南”,从草鞋山遗址到环太湖文明 何以江南?鱼米之乡的江南是地理的,更是文化的。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精神纽带,也是上海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9日 1 点赞 216 阅读
孟原召:乐在水下做考古 厚积薄发行致远 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馆员,孟原召的工作成果是丰硕的:考古脚步深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调查发现西沙群岛106处水下文化遗存,参与广东上下川岛、广西北部湾海域水下调查和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上海长江口二号沉船等水下发掘,出版刊发4部专著和考古报告、30余篇论文、6部论文集和图录……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6日 3 点赞 190 阅读
孙秉君:“尘封”三千年,古芮国埋藏着怎样的文化脉络? 金鞘玉剑、镶金玉韘(韘:shè,意为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金制权杖头以及世界最早的人工合成铅白、中国最早的男性化妆品等出土文物,展示了芮国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又如何讲述3000多年前的文化交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韩城考古队队长孙秉君对此进行解读。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2日 3 点赞 259 阅读
重重揭秘识殷墟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评价说:“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日月升沉,见证了王朝的辉煌与覆灭,也记录下文明的赓续与传承。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2日 4 点赞 367 阅读
冀美俊:为何1400多年前的外国人葬在晋阳? 这是一座有着准确纪年的隋代墓葬。葬具是房型汉白玉石堂,石堂内外,或雕或绘精美图案54幅,局部还有描金装饰。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或留短发,或梳突厥式长发、波斯式长发。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出行等,充满异域文化色彩。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2日 6 点赞 332 阅读
夏商 “双城记” 1965年春季的一个早晨,河南新郑新村镇孟家沟村民孟振声,喊着本家三兄弟,去填平村西头的水沟。四人在就近的土坡取土填沟。挖了近一天,孟振声一锹下去,挖出个小洞口,几个人精神一振:“洞里会不会有啥东西?”天色已晚,几人把洞口埋起,第二天一早又开挖,挖到中午时,“当啷”铁锹发出撞击金属之声,很快,有闪耀淡淡绿色的器物露出,同时露出的还有骨骸。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12日 3 点赞 382 阅读
从“席镇”到文房“五宝”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盛唐气象篇”展厅里,有一只酷似鼠标的兔子文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文物呈米黄色,兔子呈俯卧状,头前探,后身弓起,一对长耳贴伏于胸前。这件文物就是“滑石兔”。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09日 4 点赞 276 阅读
护佑与震慑 ——重庆出土汉至六朝镇墓兽俑 镇墓兽俑是古代随葬品中的一种特殊器物,最早发现于战国时期的楚墓中,两汉时期进一步发展,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而重庆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镇墓兽俑出土数量较多,独具地域、时代和文化特色,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思想观念下的产物,是模型明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究汉至六朝时期巴渝地区丧葬习俗和文化信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09日 0 点赞 508 阅读
陈欣:南京高淳花山宋墓出土的绢地星象图 花山宋墓位于南京高淳区花山茅庵山(马鞍山)南麓,距高淳城区约12公里。该墓为长方形砖砌单室墓,长3.5 米,宽0.9 米,高度因施工破坏而不明。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棺床上的黑漆棺保存较好,漆棺内出土52 件(套)丝织品,十分精美。其中1 件绘有星象图,较为罕见。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09日 1 点赞 26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