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考古发现与研究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9月 印次:1 ISBN:9787030657367 内容简介: 本书为历年来国内学术界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发现与考古学、历史学相关学科的秦汉栎阳城研究文章结集,收录文章83篇,分为“考古资料”与“栎阳研究&rdquo 著作推介 2020年11月17日 61 点赞 4338 阅读
空间考古学导论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空间考古理论、应用和发展的专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科研骨干在空间考古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结晶。全书从空间观测技术的工作流程与原理谈起,结合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技术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包括遥感观测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并提出了空间考古学的构想。 著作推介 2020年09月09日 4 点赞 4979 阅读
宿白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本书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11日 5 点赞 4774 阅读
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 本书通过编年排列与类型学分析,将已发表的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分为竖穴类、横穴类及舍利孔类三种形制。南北朝时竖穴类地宫占据主流。隋仁寿三分舍利,为石函加筑了砖石护圹,地宫空间继续扩大。横穴类地宫滥觞于662年建成的法门寺地宫,并迅速被推广为全国统一模式。舍利孔类地宫在南北朝末期淡出中原,但传入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后却一度流行。自晚唐至辽宋,地宫形制南北分野,南方多回归竖穴类,北方多延续横穴类,而南北过渡的淮河流域则二者兼用。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10日 3 点赞 5020 阅读
正仓院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东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国佛教总寺院,规模宏大,其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珍宝器物。后来,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珍爱的器物用具捐藏于正仓院,里面包含不少来自唐朝等地精妙绝伦的物品,备受瞩目。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06日 4 点赞 5051 阅读
沙发考古随笔 “沙发考古”源自美国的armchair archaeology,意指理论考古。但在中国,考古学又叫锄头考古学,是动手动脚找材料的体力活。因此,“沙发考古”到了中国,又叫纸上考古,指坐在书斋里的笔耕。然而,如果考古只限于挖土、辨认陶片和类型学研究,缺乏思辨精神和想象力,那么常常会变成“挖宝”。本书主旨正是倡议中国考古学加强科学思辨和理论素养的训练。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05日 1 点赞 3214 阅读
北庭和高昌研究 本书以研究北庭和高昌地区汉至回鹘时期的历史、历史地理和考古为主。北庭研究,论述了乌孙两迁前后的活动地域变化及与北庭地区的关系;车师后部史、山北六国和车师六国问题;唐北庭都护府建置沿革和历任刺史都护节度使编年;唐朝征讨阿史那贺之役始末和历史意义;唐代回鹘控制北庭的过程;唐代北庭与外界的交通线。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04日 0 点赞 2804 阅读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6版全彩) 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名著,这又是一本信达雅的考古学译著,这还是一本作者和译者奉献给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经典。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6版全彩)》这部当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权威、最全面、最简明扼要的通识性著作,对我国学生和学者的启迪是巨大的。全书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 著作推介 2020年08月03日 5 点赞 4544 阅读
严文明论良渚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内容涉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意义、大遗址保护等重要课题,并附有严文明先生的题词及学术活动照片。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31日 1 点赞 2992 阅读
石窟寺研究(第十辑) 本书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每年发行一辑。本辑为第十辑,收录石窟研究、保护相关论文15篇。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30日 3 点赞 2545 阅读
与古人对话 《与古人对话》是我国知名考古学家黄大路老师的首部著作。作者凭借半生的考古经验和历史、学术知识,透过其多年参与的众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为读者呈现了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文化发展进程和生活中的智慧、演变和传承,以及博物馆中不会提到的历史八卦、人物故事和丰富的史料知识。作者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透过古代墓穴中的文物传达出古人那些生活习惯、方式。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9日 6 点赞 4840 阅读
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 本书主要以梳理四川汉代陶俑时代、空间分布、渊源及流向为主,在此基础上尝试深度挖掘陶俑背后的信息,讨论陶俑演变背景,陶俑所表现的职业、阶层、服饰,陶俑在墓中分布规律、功能,以及陶俑的生产与销售等问题,并对俳优俑、成汉俑等作了专题讨论。研究范畴以西汉、新莽、东汉为主,时间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部分材料延续至蜀汉、两晋。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8日 2 点赞 3492 阅读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本书分为“考古学”和“史前文明”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从19世纪带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探险者及盗墓贼的故事,到如今的专业考古学科——基础理论、实践技术、数据分析、遗址保护,以及如何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7日 1 点赞 3463 阅读
6-10世纪敦煌地区抄经史 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6~10世纪敦煌地区的抄经活动。上篇通过对比中印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土抄经活动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讨论了中土抄经活动兴盛的原因,以此来准确把握敦煌抄经活动。中篇应用敦煌文献中的抄经历、用纸历、配经历、勘误历等材料,考察了敦煌地区官府和寺院组建的抄经道场的工作流程。下篇依据抄经题记,关注了6~10世纪民众佛教信仰的内容及特点。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4日 0 点赞 4602 阅读
西南丝绸之路早期佛像研究 对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摇钱树佛像、崖墓石雕刻佛像、陶座佛像及海内外公私收藏的摇钱树佛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著把摇钱树佛像分为东汉中期、晚期、末期和蜀汉前期。不仅指出西南地区早期佛像糅合了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摇钱树佛像是中印两种文化契合的产物。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3日 0 点赞 2535 阅读
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本书以小邾国墓地、青铜器和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与地方史志,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小邾国的丧葬制度、媵嫁礼仪、册命礼仪、职官制度等礼仪制度;考证了小邾国墓地铜器铭文所见国族及其与小邾国的关系;系统研究了最新发现的小邾国及其相关青铜器,讨论分析了徐楼墓地、横岭埠遗址和大韩墓地的性质;探讨了小邾国的族源、对外关系、分封与亡国南迁的时间,复原了小邾国春秋时期的国君世系;揭示了东周时期诸侯小国的政治婚姻外交策略与生存之道等延伸性问题。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2日 8 点赞 3105 阅读
15世纪的亚洲与景德镇瓷器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空白期”。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空白期”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1日 1 点赞 25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