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凉城县发现128座西汉时期儿童瓦棺葬 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一处汉代古城遗址附近发掘儿童墓葬128座,多为瓦棺葬,根据出土的钱币、瓦及陶器的特征推断,为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墓葬。 ▲ 在凉城县发现的128座西汉时期儿童瓦棺葬之一 今年5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城县文保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依托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基建项目,对沿线地段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 在 考古前沿 2021年11月17日 4 点赞 1685 阅读
宋国栋 曹鹏:内蒙古隋唐考古综述 经过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动荡和迁徙融合,隋唐重建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内蒙古隋唐考古工作主要围绕隋唐王朝北疆的州县、羁縻府州城址及周边墓葬而开展,此外还对一些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发掘研究。 一、城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地区隋唐城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最早始于呼和浩特美岱古城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美岱古城,在外城东北部发现了 考古研究 2021年03月10日 2 点赞 2526 阅读
叶庆兵:内蒙古乌斯台沟岩画的天神群像 1977 年,在内蒙古磴口县乌斯台沟东北的一面崖壁上,发现一幅神奇的天神图岩画。图上绘有众多人面像,而“在众人面像之间,凿刻着三个星座,其中一个星座只有一颗星,其余两个星座各有两颗星”,人面与星星相伴, 故发现者称此图“无疑就是一群天神像”。(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社,1986年)从该图右上角一光芒四射的人面像也能看出其为天神像, 考古研究 2020年10月10日 1 点赞 2373 阅读
内蒙古:发现距今8400年至7600年遗址 提供研究东北亚原始形态线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日对外消息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发现一处乃仁陶勒盖遗址,该遗址距今为8400年至7600年,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 考古前沿 2020年09月21日 0 点赞 2153 阅读
西汉重要军事要塞鸡鹿塞遗址修缮完成 经过4年的抢救性保护,作为我国西汉时期重要军事要塞的鸡鹿塞遗址修缮保护工程近期完工。 鸡鹿塞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瓮城建筑,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现场看到,鸡鹿塞遗址平面呈方形,仅南墙开有一门,门外设有瓮城,门内侧有石砌登道直通城顶。在鸡鹿塞以北及西南,设有烽火台与鸡鹿塞遥相呼应。 文物保护 2020年07月30日 0 点赞 1906 阅读
内蒙古:新发现一处古代游牧民族岩画群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文物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内新发现一处古代游牧民族岩画群,目前已发现250余幅古代岩画。 被命名为吉如肯札德盖岩画的这处岩画遗址点以磨刻岩画为主,绘制手法细腻,保存状况良好。岩画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岩羊、盘羊、骑马、射箭、狩猎、类似太阳神的人面像等常见的展现游牧生活的画作,还有一些较罕见的有趣画作。 考古前沿 2020年07月17日 0 点赞 1939 阅读
2020年内蒙古将让黄河文化等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1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晓秋表示,2020年内蒙古将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他所说的文物保护成果,包括黄河文化、长城、辽上京等。 据介绍,2020年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将实施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公布内蒙古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前期工作。 文物保护 2020年07月08日 0 点赞 1938 阅读
内蒙古为秦长城张德禄湾段“疗伤” 记者9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物局获悉,总投资910万元人民币的乌拉特前旗小佘太秦长城张德禄湾段抢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文物保护 2020年06月10日 0 点赞 1883 阅读
王十梅:神鸟栖头冠 匈奴牧河湟 上孙家寨村在内蒙古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距西宁市14公里,北川河静静地从村子旁边流过。1973年,内蒙古省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82座汉晋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具有匈奴文化特征的文物,鸾凤铜熏炉盖就是其中的一件。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05日 3 点赞 3087 阅读
内蒙古抢救性修缮2000多年前的秦长城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小佘太秦长城张德禄湾段抢险加固工程开工。据了解,这一抢救性修缮工程将对这段2000多年前的秦长城文物本体坍塌部位进行补砌、加固。 小佘太秦长城张德禄湾段所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有240公里长的秦长城遗址,是我国现存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代一直沿用到西汉的这段长城,用人工敲砸而成的石块垒砌,平均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每隔0.5— 文物保护 2020年06月02日 0 点赞 1916 阅读
内蒙古赤峰市千年辽塔抢救性加固完成 记者从敖汉旗委、旗政府获悉,约有1000年历史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抢救性加固于5月11日完成,修缮工作将于5月18日提交修缮方案后正式启动。 4月,辽代武安州白塔因修缮滞后、存在损毁、面临倒塌等情况,引发关注。对此,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当地迅速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通过抢救性加固保护白塔。 文物保护 2020年05月12日 0 点赞 2133 阅读
内蒙古发现一座距今约千年辽代壁画墓 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5月1日对外消息指,近日,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农民在修路时发现一座距今约千年的辽代壁画墓。 考古前沿 2020年05月06日 1 点赞 1823 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回应:立即启动千年辽塔修缮工程 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刊发《“修缮”停在纸上,千年辽塔快塌了》一稿:内蒙古自治区一座千年白塔面临倒塌岌岌可危,但是维修工作多年在“纸上”来回打转。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读者反馈“抢修古塔刻不容缓”“希望保护文物也能看到中国速度”…… 文物保护 2020年04月22日 0 点赞 1988 阅读
内蒙古长城资源扩容 阿拉善共发现14处烽燧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21日对外消息指,近日,该盟新发现11处烽燧遗址,加上前期调查时发现的3处汉代烽燧,该盟共发现14处烽燧遗址。 考古前沿 2020年04月22日 1 点赞 2048 阅读
2020年内蒙古将让黄河文化等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3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晓秋表示,2020年内蒙古将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他所说的文物保护成果,包括黄河文化、长城、辽上京等。 文物保护 2020年03月27日 0 点赞 1882 阅读
内蒙古阿拉善新发现古代岩画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署23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盟再次发现11幅岩画。该盟阿拉善右旗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22日在当地阿拉腾敖包镇巴音陶海嘎查境内进行实地踏查,新发现布德日根呼都格岩画群遗址,共11幅岩画。 考古前沿 2020年03月26日 1 点赞 2010 阅读
内蒙古西部发现172幅古代岩画 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阿拉善左旗新发现一处岩画遗址点,发现制作年代从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的172幅岩画。 考古前沿 2020年03月05日 2 点赞 177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