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平:亲历记——“沧海桑田”再看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一考古挖掘也拉开了业内专家对于河姆渡文化的研究。 数十年间,考古专家们在田螺山、傅家山、井头山等十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个依山傍水、以采集、渔猎、农耕为经济手段的中国南方地区典型史前聚落。它们一起才显示出河姆渡文化的较完整面貌,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 考古研究 2021年12月16日 2 点赞 1885 阅读
山西:太原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500年前的先民住这种房子 “这是太原目前发掘的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址,也是辖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11月10日,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在配合太原市国科大材料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项目的建设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项目施工区域内发现一处距今有5500多年的仰韶中期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 考古前沿 2021年11月12日 6 点赞 2276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良渚文化玉琮(浙江省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整器通高8.9厘米 上射径17.1-17.6厘米 下射径16.5-17.5厘米 孔外径5厘米 孔内径3.8厘米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 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 精品文物 2021年10月14日 5 点赞 2457 阅读
新石器 · 玉龙(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高25.5厘米、最宽21.8厘米、曲长60厘米、直径2.2-2.5厘米。 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身体弯成C字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玉龙头部雕琢,梭形长眼凸出,边缘有单阴线勾出轮廓。吻部长而前凸,鼻上翘,嘴及下颚以几道简练的阴线纹刻划。脑后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边缘呈刃状。龙身光素,无肢无爪,无角无鳞,躯体似蛇,遒劲有力。 玉龙中部有穿系孔,两面对钻,如 精品文物 2021年09月18日 9 点赞 2710 阅读
甘肃:天水发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 文化内涵贯穿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今年3月底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的圪垯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目前已发现并清理的遗迹单位分布情况判断,遗址所在台地南部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灰坑、墓葬、房址、灶址和窑址等各类遗迹。 考古前沿 2021年06月03日 6 点赞 2400 阅读
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山西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8日—2021年8月18日 展览地点: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二层 展览简介: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山文化源远流长。红山先民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性和与周边广泛交流的开放心态,走过了1500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具有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20日 0 点赞 1902 阅读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沈阳新乐遗址(嘉兴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18日——2021年6月18日 展览地点: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临展厅 展览内容 新乐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文化的空白,并把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5000年推溯到7000年前,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极具代表性的遗址,其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文博展览 2021年03月18日 3 点赞 2492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豆荚纹双耳彩陶壶(宁夏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通高38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2厘米 这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距今约有5000年的 历史。该器物口沿微侈,直颈,圆肩,鼓腹下收,下腹素面,肩腹分 界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绘两条平行的宽带据 齿纹,肩部以锯齿纹和豆英纹为母题。组成四组对称的漩涡纹图案。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4日 2 点赞 2708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1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3 点赞 2433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4 点赞 2530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三足钵(故宫博物院)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8.1厘米,口径21.3厘米,足距15厘米。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3 点赞 2234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故宫博物院)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5.6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1 点赞 2442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石耘田器(吴中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长13.7厘米 刃宽14厘米 厚0.5厘米 器形略作月牙形,圆弧刃,凹弧背,弧边内收,翼角起翘,背中部起凸榫,下有圆形穿孔,磨制精细,造型独特。这类石器属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在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苏州越城遗址等地均有同类器型出土。 但是,学术界对其定名与用途却颇具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石刀”、”“耘田器”、“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31日 1 点赞 3034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玉立人(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高9.6厘米 肩宽2.3厘米 厚0.8厘米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凌家滩文化,1987年发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1日 0 点赞 1829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富河沟门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 考古词条 2021年01月06日 9 点赞 6007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红山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最初被称作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一种特有的掘土工具为其基本特征。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经过发掘的遗址还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三道湾子、四棱山,巴林左 考古词条 2021年01月05日 26 点赞 12372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新开流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畔。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调查并发掘。文化层堆积分上、下两层,性质相同,有人主张命名为新开流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上层的年代为公元前4100年左右。 考古词条 2021年01月04日 11 点赞 62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