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画珐琅技艺于清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中国,并在盛清时期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成就,成为一代代帝王爱不释手的宠儿,有日月光华、云霞变化之美誉。

两千多年以来,广州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贸易港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设关后,得西方珐琅技艺之先风,画珐琅工艺在广州焕发出新的风采。广州画珐琅既面向清宫廷及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外销,繁华的广州贸易促使画珐琅技艺在本土取得了长足发展。开放包容、技艺精湛的广州工匠,握着手中的画笔,绘画出连接世界潮流的图案;经过八百度的烈焰,烧制出流光溢彩的釉面。从“洋瓷”到“华彩”,画珐琅技艺在广州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提梁壶及温炉

▲ 民国 铜胎画珐琅梅兰菊竹人物纹菱形瓶(右)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展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近两年新入藏及精品铜胎画珐琅100件(套),全部由王恒、冯杰伉俪陆续向我馆捐赠。这批铜胎画珐琅年代涵盖清早、中、晚期至民国,器型和纹饰图案丰富,既有中国传统纹饰,也有西洋纹饰,部分还带有广州的珐琅作坊款识。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展示三百年来广州画珐琅中西风格共融的独特魅力,还能为画珐琅的研究提供更多实物资料,为传承这一广州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出更多有益尝试。

▲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花鸟纹花口盘

盘心花形开光内白地彩绘荷塘翠鸟、月季绶带鸟图。此盘釉面亮丽,绘工精细且富有意境,花纹丰富,保存完好,尺寸较大,为清早期难得一见的精品。

圆盘盘心白地彩绘课子图,画面中仕女一手持花,一手倚书,两名孩童捧荷花立于椅旁。盘外壁施胭脂红釉,底部白地彩绘折枝花果纹款。清雍正时期的外销珐琅器,其装饰特色鲜明,以各类锦地纹最具特色,通常以黑线勾勒锦地轮廓,再罩以粉、绿、黄、紫等色。

▲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庭院人物采莲捕蟹鱼游乐图长方倭角大茶盘

此碟以画珐琅和罩透明珐琅釉两种工艺相结合,开光外饰宝蓝色透明珐琅釉。广州的透明珐琅工艺往往在珐琅下錾阴纹,然后贴金、银片,罩施透明珐琅釉,这是广州独创的工艺,清代广东官员曾向宫廷进贡了此类珐琅器。清雅的画面搭配深色的边饰,釉色透明光亮,充分展示出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