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 方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安徽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2/5/31 - 2022/8/31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时展厅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发现震惊世界的大型商代遗存,大墓出土了1300余件工艺精美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器物,由此揭开了中国南方古代青铜文明的新篇章。新干大墓的发现,大大丰富了长江以南区域商代青铜文化的内涵,再次证明,长江以南曾有一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并行发展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博展览 2022年07月08日 14 点赞 2337 阅读
商代 · 金面罩(三星堆博物馆) 商 残宽21.5厘米 高11.3厘米 重10.62克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双眼镂空,鼻部凸起,中有锋棱,制作工艺精良。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计可能原是附贴在某件人头像面部。二号坑也出土有两件已残损的金面罩,其大小与这件面罩大体相当,也有可能是从同坑铜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 精品文物 2022年06月23日 2 点赞 1307 阅读
商代 · 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江西省博物馆) 商代 1989年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玉器754件,是继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出土的玉器可分为礼器、仪仗器、装饰品三大类。大洋洲玉器群既具有商代古玉的普遍共性,又带有自身的个性,是商代南方地区一批典型的标准器。它为中国古玉的研究,特别是对传世古玉器的断代和鉴赏有着特殊的意义。 精品文物 2022年02月16日 7 点赞 2104 阅读
商代 · 玉人(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高7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 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 冠有圆箍状 精品文物 2021年12月27日 10 点赞 3888 阅读
唐际根:商代妇好是如何被“认出的” 妇好墓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殷墟出土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商代王室墓葬,随葬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为商代玉器的研究提供了空前的资料。 3200多年前,美丽的妇好“归于尘土”。3200多年后,随着女考古学家郑振香的到来,这位传奇王后终于穿越,为今人所知。 我在多个场合说过:考古学家最刺激的事,莫过于挖古墓的过程中突然“认出&rd 考古研究 2021年12月17日 12 点赞 1943 阅读
商代 ·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 商代后期前段(殷墟二期) 商代 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 妇好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鸮颈后有鋬,头部后面开一个近半圆形的口,上面有盖,盖前端有一站立状的鸟,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01日 8 点赞 4841 阅读
商代 · 玉龙形刻刀(故宫博物院) 商代 高5.8厘米 宽3.8厘米 厚0.4厘米 器为白玉质,但已沁为黄褐色。扁薄片状的造型将一只扭头卷尾的玉虎打造得栩栩如生。虎张口,用连续钻孔的工艺制成口中的利齿。椭圆形眼,蘑菇状角。胸前凸起一环形小穿,可供系挂。尾一侧琢出一小尖刀,刀刃部两面磨薄,使之兼具一定的实用功能。这件玉刻刀虽然外形似虎,但由于头上有蘑菇状角,所以也有人认为是龙与虎的结合体。 商代小型玉质刻刀多见,均是在尾部雕琢出刀刃 精品文物 2021年10月20日 3 点赞 2344 阅读
商代 · “祖辛”铜卣(河南博物院) 商代后期(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25.7厘米,口长10.3厘米,口宽9.1厘米 1965年河南辉县褚丘出土 卣大体呈椭圆形,有盖,盖隆起,上有瓜棱状纽,沿下折。 器身子口,鼓腹,圜底,圈足,并有提梁。整器分段饰有夔龙纹、凤鸟纹、瓦棱纹等,并有突起的扉棱。器盖对铭“祖辛”二字。这件铜卣造型典雅、纹饰清晰,是典型的三层纹饰结构,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 精品文物 2021年08月30日 4 点赞 3046 阅读
商代 · 羊首勺(陕西历史博物馆) 商代 通高28.5厘米 勺径9.5厘米 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 勺柄端铸有一个长着一对盘角的绵羊头,勺柄上铸有一只老虎正在追赶一只小山羊。老虎嘴大张,整个身体略微后倾呈准备扑食状态,前边的小山羊也作奔跑状,双目前视,小嘴微张似在咩咩呼救,又似力乏喘息。 这一画面表现出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场景。勺柄端羊头的方向与老虎和小山羊的相背,给人以处乱不惊、顺应自然的印象。 精品文物 2021年08月23日 1 点赞 2243 阅读
吕传彬:商代玉器制作探微 商代的玉器制作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了以砣具和桯具来制作镂空外,更以三角棱线具取代软性线具,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镂空工艺。商代玉器的镂空目的,在于突显器物的造型,镂空部位大多位于玉器的边缘,所以被收藏家们称之为“边饰镂空”。 当时所使用的工具有砣具、桯具及三角棱线具三种,但是玉工会视玉器造型部位的需要,而选用一种、两种或三种工具搭配来制作透空,产生&ldq 考古研究 2021年07月05日 1 点赞 1515 阅读
商代 · 青铜面具(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商代前期 盘龙城遗址采集 宽19.2厘米 器体弧形凸起,圆形眼珠突出,非常有神,竖眉,两角上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咧口。 推测请铜面具可能是一种在祭祀中使用的器物。 精品文物 2021年05月12日 8 点赞 5598 阅读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神秘的巴国——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 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现代人们常说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巴国诞生在大河之滨,巴人活动在大山深处,纵然历经迁徙,山水环境都是它永恒不变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阙如,这个曾经在今川、渝、陕、鄂、湘、贵都留下足迹,并在江汉 博物馆院 2021年04月17日 7 点赞 3507 阅读
商代 · 凤柱斝(陕西历史博物馆) 商代 高41厘米 口径19.5厘米 重2.86公斤 1973年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 凤柱斝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凤鸟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手法变换多样,平面纹样的较为多见,像这件斝上的立体造型较为罕见。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23日 7 点赞 3558 阅读
张光直:商文明起源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终极问题 商是中国的“三代”——夏、商、周中的第二个朝代,这“三代”标志着中国史前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了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这个名词开始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然后被推而广之用来称呼商国人民和其他与商同时的国家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也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商文明起源对许多人来说 考古研究 2021年04月01日 7 点赞 2363 阅读
商代 · 兽面纹方壶(故宫博物院) 商代 通高28.1厘米 宽13.8厘米 口径10.4×7.3厘米 重1.38kg 壶体扁方,直颈,直口,颈两侧各有一环耳,长方圈足,足上有四个方穿孔。颈部饰弦纹二道,肩、足各饰目雷纹一圈,腹饰兽面纹,上方饰目雷纹一圈。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19日 2 点赞 2460 阅读
酒务头晚商遗址文物首次大规模公开,国博展“河东之光” 作为晚商时期的重要遗存,山西酒务头遗址2017年8月开始考古发掘、201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为了解商代政治格局、商王朝与周边地区其他势力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对于探究早期文明社会形成关键时期的历史进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澎湃新闻获悉,10月25日,“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 博物馆院 2020年10月26日 0 点赞 2553 阅读
商代 · 杜岭方鼎(河南博物院) 商代 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 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 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 鼎身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装饰错落有致,巧妙地创造出富有变化的庄严感,一派王者风范,却又生机勃勃。 杜岭方鼎体形硕大,宏伟庞硕。经考定,其铸造年代约是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 精品文物 2020年10月16日 3 点赞 428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