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大雅斋”款绿地粉彩花鸟纹高足盘(故宫博物院) 清光绪 高11.3厘米 口径24.7厘米 足径9.7厘米 盘敞口,浅弧腹,下承以中空外撇高足。通体内外松石绿釉地粉彩装饰。外壁绘藤萝花。高足上凸起金彩单箍,单箍以下绘海水江崖纹。盘内绘藤萝花和月季花,一只雀鸟栖于藤萝枝上,口沿下空白处自右向左署矾红彩楷书“大雅斋”三字,旁钤矾红彩篆书“天地一家春”图章式款。 “天地一家春 精品文物 2022年01月18日 1 点赞 2105 阅读
清代 · 宜兴窑绿地粉彩公道杯(故宫博物院) 清 · 光绪 通高6厘米,口径12厘米。 此为宜兴窑作品。杯呈荷叶状,圜底,钉状三足。整器以宜兴紫砂为胎,内外施绿釉,外壁点缀团花。杯内心为一头梳双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对一施黄彩的圆柱而坐。圆柱中空,内有紫砂陶质细长浮柱,作寿星状,圆柱上围绕浮柱有5个红点。 公道杯产生于宋代,在饮酒时用于行令,以助酒兴。此杯圆柱上的5个红点分别指向在座的饮酒之人。当酒慢慢倒入杯中时, 精品文物 2021年12月03日 4 点赞 6938 阅读
唐代 · 三彩马(故宫博物院) 唐代 高76.5厘米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 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17日 5 点赞 2411 阅读
商代 · 玉龙形刻刀(故宫博物院) 商代 高5.8厘米 宽3.8厘米 厚0.4厘米 器为白玉质,但已沁为黄褐色。扁薄片状的造型将一只扭头卷尾的玉虎打造得栩栩如生。虎张口,用连续钻孔的工艺制成口中的利齿。椭圆形眼,蘑菇状角。胸前凸起一环形小穿,可供系挂。尾一侧琢出一小尖刀,刀刃部两面磨薄,使之兼具一定的实用功能。这件玉刻刀虽然外形似虎,但由于头上有蘑菇状角,所以也有人认为是龙与虎的结合体。 商代小型玉质刻刀多见,均是在尾部雕琢出刀刃 精品文物 2021年10月20日 3 点赞 2344 阅读
清代 · 仿钧窑变釉杏圆瓶(故宫博物院) 清 · 宣统 高30厘米 口横10.5厘米 口纵9厘米 足横12厘米 足纵9厘米 瓶通体四方形,直口,口至颈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内外通体及圈足内均施窑变釉,仿钧釉特征。颈部两侧对称置贯耳。外底阴刻“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精品文物 2021年05月20日 1 点赞 2485 阅读
唐代 ·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故宫博物院) 唐 骆驼高70厘米 长51厘米 俑高68厘米 这组唐三彩俑比例和谐,神情准确。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胡人”是 精品文物 2021年03月30日 5 点赞 3624 阅读
秦代 · 陶武士俑(故宫博物院) 高174厘米 宽60厘米 此为轻装步兵俑。头绾圆形偏右髻,身穿交领右衽衣,外披铠甲,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足蹬方口齐头屦。面部表情威武刚毅,五官刻画写实。 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四指略弯,可能原手握有兵器。此类武士俑出现在秦俑1号坑中最前列的先锋队伍中,符合先锋部队“轻足善走”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兵马俑是按照秦国军队的真实状况塑造的。 精品文物 2021年03月17日 3 点赞 2396 阅读
西汉 ·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故宫博物院) 西汉 通高64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24厘米。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光彩夺目。 彩绘陶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1 点赞 2174 阅读
西汉 ·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西汉 高31.5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16.5厘米。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1 点赞 2494 阅读
汉代 · 彩绘陶方壶(故宫博物院) 汉代 口边长11.5厘米 足边长12.6厘米 高39厘米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4 点赞 3540 阅读
战国 · 原始瓷青釉印水波纹提梁盉(故宫博物院) 战国 原始瓷青釉提梁盉,高17.7厘米 口径7厘米。 盉直口,圆腹,平底,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2 点赞 2320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1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3 点赞 2433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4 点赞 2530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三足钵(故宫博物院)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8.1厘米,口径21.3厘米,足距15厘米。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3 点赞 2234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故宫博物院)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5.6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1 点赞 2442 阅读
汉代 · 陶绿釉熊形灯(故宫博物院) 汉代 通高30厘米 白陶胎,除底部外其余部位皆施绿釉,由于釉质反铅,故呈银绿色。灯碗下有一头顶竹节状灯柱的熊。熊跪坐于浅盘内的圆形台座上,正视前方,大嘴张开。双耳直立,双掌抚膝,脚掌立起,尾短小。熊背挺直,脑后刻出示意性毛发。灯盘直壁、平口;底盘斜壁,侈口。灯柱中空。此灯设计精致,显得古朴典雅,充分反映出当时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郑振铎先生捐赠。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30日 0 点赞 2910 阅读
清代 · 银方斗式杯(故宫博物院) 清代 最大高4.2 厘米,口径8.2 厘米,底径4.5 厘米 最小高2.8 厘米,口径4.5 厘米,底径2.5厘米 杯作方斗形,从大渐小,由12件组成,依次套装,严丝合缝。12件杯的内壁均浅刻不同的山水人物图景,若将每件的四壁衔接起来,即为一幅通景故事画。内底阴刻篆体“兰亭修契”、“西园雅集”等,点明画面内容。套杯设计巧妙,构图优美,技艺精湛,令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213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