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生: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的传统家具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秦至北凉,最晚到元代还有修窟,历时近千年。壁画也好,彩塑也好,从多层面、多元化反映了南北朝至元代人们生活和文化状况。 本文拟从敦煌壁画中家具的变化,论述这个时期人们起居习俗的演进。 考古研究 2021年06月02日 1 点赞 2932 阅读
马炜 蒙中: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绘画中,有一定数量的纸本绘画,这些画相对藏经洞的大幅绢画而言,尺寸较小。唐代时,造纸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纸的产地广、种类多,质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皮纸、藤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麻纸生产则更加兴旺,其中有白麻纸、黄麻纸和五色麻纸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用途。当时的官方用纸,凡是诏令一类,多用白麻纸书写,所以当时宣布诏书又被称作“宣麻”。官府抄书也用这类麻纸,唐玄宗 考古研究 2021年03月29日 3 点赞 1917 阅读
张国刚:从敦煌飞天到胡旋舞——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出道”才艺 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像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文化艺术是河水激荡中跳跃的浪花。敦煌壁画中美丽灵动的飞天形象,就是丝绸之路上印度佛教文明与中国道教文化,乃至希腊文化元素,交互碰撞所激起的一朵绚丽的浪花。 一、何为飞天 金庸有一部著名的小说《天龙八部》,这是一个佛教化的书名。八部“天龙”之中,就有“飞天”。只是她原本的名字叫“天人”。佛 考古研究 2021年03月02日 2 点赞 2155 阅读
张玉洁 张睿:牛年说牛——牛牛牛!敦煌壁画中的“众牛相” 肌肉紧绷、惊恐回望,一头被猎人踏马追逐的受惊野牛跃然眼前。这幅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狩猎图,绘于距今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较之唐代壁画的纯熟,早期壁画更具想象力和原始的美感。 考古研究 2021年02月19日 3 点赞 1666 阅读
李云鹤:守护千年敦煌,他只觉一生太短…… 1956年,李云鹤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肃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便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便是一辈子。 考古研究 2021年01月11日 6 点赞 3560 阅读
赵声良:一切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与利用 在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与保护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举足轻重的研究与保护力量,结合近日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与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运用科学技术与数字化真实、完整、可持续地保护敦煌石窟 考古研究 2020年12月11日 0 点赞 2073 阅读
莫高窟:敦煌壁画的风格特征与色彩语言 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儒、道、释三足鼎立,反映到艺术领域就是儒家之宫廷画、道家之文人画、佛家之宗教壁画。而在所有的传统宗教壁画中,敦煌壁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和最为经典的代表。 考古研究 2020年11月24日 12 点赞 5533 阅读
飘摇自在:文物中的飞天 飞天是佛教美术题材之一,本是佛的八部侍从中的两类,即佛经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二者均为梵文音译,意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乾闼婆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被称为香音神。在极乐世界中,乾闼婆和紧那罗弹琴歌舞,娱乐于佛。据说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又是夫妻,人们合称飞天。 考古研究 2020年11月23日 2 点赞 3093 阅读
樊锦诗: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 “西方净土变”是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经变。净土变所表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故而统称为西方净土变。西方净土也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那里,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18日 3 点赞 5530 阅读
敦煌研究院:芒种——看敦煌壁画中的稼种、耕牧、悠然自在 绿风轻抚,夏云悠悠,麦熟梅黄,丁壮在冈。至此正式进入仲夏时节,田间到处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今日是芒种。在敦煌壁画中,也有不少描绘了这一节气的场面,有收获,有耕牧, 有割麦扬场,也有田间小憩,悠然自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意味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 一候螳螂生,二候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08日 1 点赞 2408 阅读
赵晓星:敦煌艺术里那些勤勉劳作的农夫、工匠与商人们 敦煌艺术中表现劳动者的画面极多,如耕作图中往往有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古代敦煌向来以河西重镇、丝路要冲、莫高窟而闻名,古代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三教九流各显神通,曾是百业俱兴的古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考古研究 2020年05月06日 2 点赞 2580 阅读
葛承雍:“反弹琵琶”考——敦煌壁画的这一舞姿到底源于何处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被誉为中国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绝技艺术形象,长期享誉海内外。但关于反弹琵琶最早出现时间和艺术源流一直没有明确答案,也有人宣称“反弹琵琶”是中国人独创的乐舞高峰,是中国舞蹈史上民族艺术的绝技。 考古研究 2020年04月27日 2 点赞 3005 阅读
葛承雍 : “反弹琵琶”考:敦煌壁画的这一舞姿到底源于何处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被誉为中国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绝技艺术形象,长期享誉海内外。但关于反弹琵琶最早出现时间和艺术源流一直没有明确答案,也有人宣称“反弹琵琶”是中国人独创的乐舞高峰,是中国舞蹈史上民族艺术的绝技。 考古研究 2020年03月20日 4 点赞 3265 阅读
敦煌壁画史迹故事 《敦煌壁画史迹故事》是一部艺术文化普及类读物。史迹故事是有关佛教产生流传中的历史事件、圣迹、造像、开窟、建寺、高徒、圣僧的故事传说。《敦煌壁画史迹故事》精选了敦煌石窟壁画中史迹画40幅,并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对这些史迹故事画进行了阐释,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本,同时也为从事佛教史、佛教艺术、美术史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临摹时作参考。 著作推介 2020年01月08日 0 点赞 2250 阅读
徐佳莹:从敦煌壁画的日、月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 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中,“沙州佛子”版块介绍了建于唐代晚期的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洞窟主人洪䛒高僧。本文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张元林研究员主讲,以“从敦煌日、月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为题,从敦煌壁画的图像见证丝路岁月的精彩。敦煌壁画中的日、月神图像巡礼敦煌石窟有一百多个洞窟绘“日月神”形象的图像,这些图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08日 2 点赞 3066 阅读
樊锦诗:奋斗一生的事业,我心归处是敦煌 以下为《我心归处是敦煌》自序:以往有不少记者采访过我,写过关于我的报道,也有不少人提出要为我写传记。我都不假思索,一一婉拒,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后来,我的一些同行、同事、朋友也希望我写一部回忆录,出版社和媒体的朋友也都主动约我写口述历史。于是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我想,大家之所以反复建议,是因为我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今年八十一岁,已经在敦煌 考古研究 2019年09月27日 0 点赞 3661 阅读
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里的教师节——做一天佛陀的学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老师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老师不仅存在于学堂,也在生活的周遭。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说法图,佛陀如同老师在人生不同阶段,为学生消除迷茫、摆脱困境、指明方向。▲ 莫高窟第98窟穷子喻五代《法华经》中流传着一段穷子喻的故事。 考古研究 2019年09月06日 0 点赞 287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