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开展 展出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 展览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重点展品包括江苏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商代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秦子镈、河北钜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等。 文博展览 2022年07月15日 11 点赞 2705 阅读
明•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 (南京市博物总馆) 高4.4cm,口径19.9cm,底径12.3cm 南京市文物商店移交;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瓷质,白釉绿彩,瓷盘造型规整,端庄秀逸。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釉,釉薄透明。盘内底及盘外壁以绿彩饰云龙纹,在口沿内外、圈足外壁和内底均饰弦纹一周。 外底心双蓝圈内以青花色书写“大明正德年制”双行楷书款,是明代正德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来源:南京市博物总馆 精品文物 2022年07月07日 0 点赞 2634 阅读
宋代 · 哥窑葵口盘(上海博物馆) 南宋(1127-1279年) 高2.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5.5厘米 王洁之1979年捐赠 盘呈六瓣葵花式,腹壁向内凸出六道棱线。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灰釉,釉色泛米黄,釉面开细碎片纹,可见明显的“金丝铁线”。足端无釉,呈红褐色。这类葵口盘还见有足部也为葵瓣式的,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例。 精品文物 2022年06月22日 2 点赞 1576 阅读
清代 · 正款胭脂红釉罐(广东省博物馆) 清 · 雍正 高18.4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8 厘米 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外壁施胭脂红釉。釉下隐约可见冰裂纹。罐内施白釉,口端一周留白。足端露胎,修胎规整。 底部施白釉,开冰裂纹片,以青花制“大清雍正年制”双圈两坚行楷书款。器形圆润、线条优美柔和胎体细腻,釉面轻薄匀净,釉色娇嫩欲滴。是雍正时期之精品。 精品文物 2022年06月20日 1 点赞 1711 阅读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湖南省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3年12月30日 展览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遴选逾200件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单色釉瓷器,按类别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褐瓷、绿瓷、红瓷、黄瓷、蓝瓷九个部分,讲述瓷器釉色装饰的发展历程,展现瓷器釉色里的中国色彩。 文博展览 2022年01月15日 0 点赞 1810 阅读
北宋 · 菊瓣形双龙纹白石盘(河北博物院) 北宋 高2.5厘米,口径19.5厘米 2006年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吕氏家族墓地出土 石盘用洁白的大理石碾琢而成,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对光可见大理石纹理,石质光洁莹润。敞口、浅腹、平底,作三十六棱花瓣形,犹如盛开的菊花。器壁轻薄适度,棱线分明,曲线流畅,菊瓣规整,富于韵律美。盘心主体纹饰采用浅浮雕兼细线雕琢技法表现龙纹图案,双龙聚首对视,身躯弯曲翻腾,全身满布菱线鳞纹。龙唇上吻翻卷,龙角短 精品文物 2021年12月17日 1 点赞 2248 阅读
宋代 ·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安徽博物院) 北宋 高27,壶底径8.5,壶口径3.5,温碗底径8.5,口径17.1 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 温壶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用具,由注子和注碗组成。注子为小口,直颈,颈下肩上饰一周覆莲瓣纹,斜折肩,六棱形腹,前置上扬的细流,与壶口齐平。后置带式曲柄,高圈足。套盖,盖顶蹲一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 注子表面施青白釉,釉色光润明亮,有冰裂纹。注碗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共计七瓣,在相邻两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25日 0 点赞 2950 阅读
唐代 · 白瓷双龙柄壶(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通高51.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围83厘米 1958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形体高大,盘口,喇叭形高颈上饰凸弦纹两道,丰肩,鼓腹,下腹内收,假圈足。肩有衔瓶口的龙首柄一对,龙身弓曲,装饰华丽。 唐代瓷器造型在实用的基础上,应时而兴,出现了许多造型别致的新器型。这件双龙柄壶即是唐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式样,它是在鸡首壶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胡瓶的特点而烧制的。壶身与鸡首壶身相似,但不用鸡首而用双龙形 精品文物 2021年08月31日 4 点赞 2971 阅读
崔跃忠:从婴戏纹到孩儿枕——宋元瓷器中的儿童形象 一 宋元瓷器中儿童题材作品的分类 宋元时期,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丰富多样。仅瓷器中就有许多关于儿童题材的图案,其中在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上最为常见。这种关于儿童生活嬉戏的图案,现在一般称之为“婴戏纹”,此外还有一种儿童模型的瓷塑,在我国许多窑口的考古发现中都有出土。因此,我们根据儿童形象在瓷器中图案和造型的区别,将瓷器中有关儿童题材的 考古研究 2021年06月24日 0 点赞 1823 阅读
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中国销往欧洲纹章瓷器精品展(国家海洋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5日——2021年7月24日 展览地点:国家海洋博物馆 展览简介: 展览通过“瓷路海贸”、“世族佳器”、“美美与共”三个部分,为观众介绍中国外销纹章瓷器的由来及定制过程;展示纹章的承袭组合及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功用;展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交流与融合。 文博展览 2021年06月17日 8 点赞 1849 阅读
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8日—2021年8月18日 展览地点:漳州市博物馆三楼沈福文厅 展览简介: 建国以来,建盏烧制技艺的恢复与研究一直持续进行,继兔毫、曜变盏仿制成功后,建盏的其它釉色陆续烧制成功,烧制技艺也日臻成熟,佳作精品层出不穷。 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开始实施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实践工作。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发恢复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叶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26日 3 点赞 1864 阅读
西晋 · 青瓷辟邪(安徽博物院) 西晋 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 高7.3厘米 长12.2厘米 青釉瓷质的动物造型,西晋较为流行。此辟邪似狮而带翼,呈昂首蹲伏状,器身刻划、印贴胡须鬃毛、兽尾,背有一管状流,通体施青釉。 造型生动,釉面匀润光亮,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为西晋青瓷中的佳作。 精品文物 2021年05月11日 4 点赞 4619 阅读
西晋 · 青瓷虎子(武汉博物馆) 西晋 高26.8cm 长28.5cm 虎子,一说水器;一说便壶,因其形似卧伏的老虎而得名,流行于汉至南北朝的墓葬中。这件青瓷虎子作伏地仰头长啸状,虎口大张为圆形,四足曲蹬,虎尾向上翘至近颈部形成提梁;通体施釉,色泽莹润,体型健硕,虎形逼真。 精品文物 2021年05月10日 2 点赞 2708 阅读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山西河津古称“龙门”, 北宋时因境内有 黄河渡口而改名河津。 河津位于 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 北依吕梁山, 有丰富的瓷土和煤炭资源, 自唐代起, 瓷器生产历千年不绝, 留下了大量传世瓷器。 2021年4月22日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 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望野博物馆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河津市人民政府等机构协办的 “龙门遗粹&mdash 博物馆院 2021年04月22日 4 点赞 2032 阅读
宋代 · 白釉春夏秋冬梅瓶(河南博物院) 宋代 高4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1.8厘米 平口,短颈,丰肩,腹下收,圈足。通体施白釉,足内露胎。肩部、足上部绘黑彩花叶纹和草叶纹,腹部刻有“春夏秋冬”四字,并以水波纹衬底。 瓶形体高大,花纹繁密,属磁州窑典型作品。其纹饰笔法流利酣畅,技巧娴熟,在程式化的纹饰中,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特别是腹部所刻“春夏秋冬”四字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27日 5 点赞 2358 阅读
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2日起 展览地点: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面向公众开放 展览简介: 展出河津窑址出土文物150余件组,以及全国各地著名收藏机构的传世瓷品80余件,分为瓷耀龙门、匠造瓷艺、瓷韵雅趣、瓷业流布四个单元,全面呈现河津窑址的考古发掘、制瓷工艺、装饰手段和人文内涵,以及制瓷业的兴衰和商品流布情况。 文博展览 2021年04月23日 2 点赞 1962 阅读
东吴名将 江表虎臣——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南京六朝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4月18日—2021年7月18日 展览地点:南京六朝博物馆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丁奉家族墓出土的230余件文物,包括金、银、铜、铁、陶、瓷、漆器等不同类型。展览通过墓葬礼俗、出土器物、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角度立体展现了三国文化及古都南京的文化底蕴,“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 文博展览 2021年04月20日 4 点赞 262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