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 方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安徽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2/5/31 - 2022/8/31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时展厅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发现震惊世界的大型商代遗存,大墓出土了1300余件工艺精美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器物,由此揭开了中国南方古代青铜文明的新篇章。新干大墓的发现,大大丰富了长江以南区域商代青铜文化的内涵,再次证明,长江以南曾有一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并行发展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博展览 2022年07月08日 14 点赞 2337 阅读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上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3月10日—2022年9月4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 展览简介: 展览汇聚195件/组受赠文物,涵盖书画、青铜、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钱币等各个门类,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博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文博展览 2022年04月07日 1 点赞 2608 阅读
春秋晚期 · 吴王夫差盉(上海博物馆) 春秋晚期(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27.8厘米 口径11.7厘米 何鸿章1996年捐赠 扁圆形腹,器底下接三兽首蹄形足,曲颈龙首流,与流相对一侧饰有扉棱,直口平盖,与器口相合成子母口,盖上有环钮,套铸8字形链条与提梁内侧小环相连。宽肩上设镂空龙形提梁,提梁两侧饰扉棱,中段未设,应是方便提拿。盖面与器腹纹饰满布不分首尾极其细密小龙交缠构成的蟠螭纹,与镂空的提梁相互 精品文物 2022年04月07日 1 点赞 1816 阅读
战国 · 鸟形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战国 通体长28厘米 宽16.8厘米 高29厘米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 精品文物 2021年12月08日 4 点赞 3240 阅读
战国 · 青铜麋鹿(甘肃省博物馆) 战国—西汉 甘肃省张掖市出土 高8.5厘米 长10.5厘米 战国至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青铜动物雕刻是他们喜爱的装饰品。麋鹿,俗称四不像。铜麋鹿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这种珍贵动物的形象。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05日 5 点赞 1839 阅读
商代 ·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 商代后期前段(殷墟二期) 商代 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 妇好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鸮颈后有鋬,头部后面开一个近半圆形的口,上面有盖,盖前端有一站立状的鸟,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01日 8 点赞 4841 阅读
战国 · 巴蜀金银錯犀牛铜带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战国 长23.5厘米 宽9.4厘米 1954年四川昭化宝轮院巴蜀船棺葬出土 带钩属腰带扣饰,造型作一犀牛侧面之形,牛鼻端有一弯曲长角,头顶有一短角,体肥,长尾下垂,耳上翘,通体以金银镶嵌云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9月23日 6 点赞 3123 阅读
战国 · 兽面纹铜戈(四川博物院) 战国 长29.4厘米,厚1厘米 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 呈三角形,无胡,援身两面近栏处饰有兽面纹,中间有一圆穿,援末有二穿,内上有一菱形穿,穿后有纹饰。 内口呈虎口状。援身阴刻巴蜀文图语,通体有虎斑纹。戈,流行于商代至汉代的一种格斗兵器。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01日 2 点赞 3041 阅读
春秋 · 青铜神兽(河南博物院) 春秋(前770-前476年) 通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9号墓出土 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龙张口吐舌,犬齿犀利,龙首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成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由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 神兽造型诡异,充满神秘意味,是楚地浓厚巫风留存在青铜器上的远古信息,不仅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量,而且给人以极富抽象意味的美感,其用途很可能是编罄架或 精品文物 2021年06月21日 5 点赞 2790 阅读
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 ——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甘肃省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8日—2021年8月18日 展览地点:甘肃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展厅 展览简介: 展览分四个单元全面展现明清时期德化瓷玉洁冰清的胎釉质感与独具匠心的造型艺术。第一单元“陈设雅玩”,德化窑作为陈设的供器多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展现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的不同理解;第二单元“文房藏珍”,瓷制文具是德化瓷器的传统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17日 0 点赞 1693 阅读
汉代 · 铜独角兽(甘肃省博物馆) 汉代 酒泉市下河清出土 高24.5厘米 长70.2厘米 兽头向前冲,角向前刺,扁尾上翘,四足跨张作角斗状,全身铸有兽毛的纹饰。角和尾可拆卸。 独角兽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随葬在墓中,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12日 7 点赞 4017 阅读
张立雷 王帅:4号坑提取首件青铜瑗,由90后担纲主力完成 三星堆4号坑目前发现了3件青铜瑗,截至3月28日,考古人员顺利提取了其中的2件。而这两件珍贵文物,都是由90后担纲主力,独立完成的提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三星堆4号坑负责人 许丹阳:一件铜瑗或者叫铜的有领璧,中间圆孔的地方就是凸出,这个是在四川这边,尤其是三星堆文化(里)是比较典型的。1号坑也发现了很多,现在8号坑也发现了,这就更加说明了这几个坑和之前发掘的1号2号坑出土的器类是有 考古研究 2021年04月02日 2 点赞 1657 阅读
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大连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6日——2021年6月27日 展览地点:大连博物馆 展览简介 展览汇集了近年来洛阳考古的重要发掘成果,在展品类别上体现了洛阳东周考古的重要进展。包括建筑瓦当、金属货币、青铜礼乐器、玉器、车马器等,共计156件(组)。不仅展现出东周时期洛阳地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使人能够透过一件件青铜礼乐器,得以窥见东周时期的贵族气度和周代礼仪制度的繁缛精密 文博展览 2021年03月25日 2 点赞 2007 阅读
明代 · 青铜人物烛台(杭州博物馆) 明代 高64.5cm 1994年杭州市昭庆寺旧址出土 1994年工作人员在清理昭庆寺旧址时,在门口的古井中发现了一批的铜器。这批铜器的出土,填补了杭州铜器史的空白。 青铜人物烛台,由插、童子、座组成。童子上身赤裸,佩项饰,背负花口瓶,上插荷叶形烛台,手呈持物状。下身着裙,足蹬高靴,立于水纹托起的平台上,前方左右各立一瑞兽。 人物造型生动写实,栩栩如生,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精品文物 2021年03月10日 3 点赞 3246 阅读
汉代 · 青铜簋(吴中博物馆) 汉代 高11.5厘米,口径27.8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4.5厘米 簋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西周时,簋和鼎一样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礼记·乐记》记载:“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使用时往往以偶数与鼎相配,据《仪礼·聘礼》,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件簋敞口、深腹、圈足、平底,口沿与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9日 3 点赞 3172 阅读
尹钊等:秦汉青铜承弓器 这对秦汉时代的青铜承弓器(图1),全长22、高5.5、宽3厘米,前端高昂之凤凰首,而凤凰首的眼、眉、耳、鼻、嘴十分清晰生动,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下方的承弓器,冠胜较大,头部更精致,应该为凤;而上方的承弓器,冠胜较小,头部较小,应该为凰。 考古研究 2020年10月15日 0 点赞 1985 阅读
李政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吴壁遗址为何能填补中国青铜时代空白 与世界其他文明中心相比,华夏文明进入金属时代时间偏晚。虽然早在五千多年前的甘肃马家窑古人开始制造小件青铜器,但直到商代早期,青铜器冶炼和铸造工艺才全面成熟。这也成为商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17日 1 点赞 29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