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经过短期准备,组成了古楼兰遗址地区文物普查队。普查队于4月11日从米兰深入罗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罗布泊荒漠调查22天,完成了文物普查和开辟由米兰通往楼兰古城的交通任务。

本组照片是对考古队员完成古楼兰遗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纪实摄影,荣获2020年第一届“考古人和他们眼中的世界”摄影大赛特等奖,作者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摄影师刘玉生。“罗布泊绵延千里,无人区背后向死而生的许多故事,被不同时期的镜头剪裁拼接出那个火红年代的轮廓,我本人有幸亲历,见证新疆考古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历程,难忘困境之下队员们同甘共苦的手足之情,却也在青年岁月里烙入了敬畏荒原的心底印记……”刘玉生在获奖感言时如此说道。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摄影师刘玉生

1988年3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精神,经过短期准备,组成了古楼兰遗址地区文物普查队。普查队在兰州军区第二测绘大队和新疆通讯团的配合下,于4月11日从米兰深入罗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罗布泊荒漠调查22天,完成了预定任务。期间正值罗布泊地区的大风季节,平均每隔3-5日就刮一场大风,有时要持续两、三天。

每遇刮风,天空沙尘弥漫,加之饮水短缺,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在此困难条件下,普查队全体同志团结一心,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文物普查和开辟由米兰通往楼兰古城的交通任务。

其中在楼兰古城西南,考古队员找到了“斯坦因编号”的LK(海头古城)、LL等两座古城。同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两座古城的地形图,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的标本,填补了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楼兰考古中的一项空白,为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请感受这来自1988.4.6-5.2日,为期22天的楼兰古遗址区文物普查的考古往事。

▲ 行进在罗布泊,龟裂状盐壳地的考察车队

▲ 行进在罗布泊,龟裂状盐壳地的考察车队

▲ 行进在罗布泊,每隔一两小时就要停车降温,行进时速仅为2——3公里

▲ 过盐水河

▲ 过盐壳地被损坏的车辆

▲ 过盐壳地被损坏的车辆

▲ 楼兰遗址区文物普查队

▲ 楼兰遗址区文物普查队 近景人像为楼兰遗址区文物普查队队长伊第里斯·阿布都热苏勒(原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

▲ 小憩

▲ 这种稍大的“雅丹”是队员们难得的避暑午休场地

▲ 沙漠上的“恶鬼热风“,有”遇者则皆死 ”的威名

▲ 沙漠上的“恶鬼热风“,有”遇者则皆死 ”的威名

▲ “荒漠情”:一晚上的大风过后,早晨才入睡不久的队员

▲ 省水绝招:荒沙洗碗既干净,又节水。

▲ 在荒漠22天不洗不漱,只用限量的饮用水

▲ 在荒漠22天不洗不漱,只用限量的饮用水

▲ 考古队员坚持工作:测绘“海头”古城遗址图 、整理采集文物

▲ 考古队员坚持工作:测绘“海头”古城遗址图 、整理采集文物

▲ 考古队员坚持工作:测绘“海头”古城遗址图 、整理采集文物

▲ 考察途中采集的玉斧(在博物馆展出期间被盗)

▲ 与大本营保持通讯联系

▲ “弹尽粮绝”——伊第里斯队长分配最后一壶水(水装在装汽油的那种大铁桶里,最后倒出来时已成咖啡色)

▲ 看到胜利:“海头”古城遗址

“32载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回望1988年寻找楼兰古城的那段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22天,却成为很多队员共有的珍贵记忆。”

作者在获奖感言时说道,“当年由于大部分年轻队员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不仅过早消耗完补给品,而且长途跋涉中体能下降无法完成预定行程。探险后期文物普查队伍深处沙漠腹地,陷入缺水缺粮也没有后勤支援的极度危险境地,危急关头文物普查队成立临时党支部,集中全部口粮和饮用水,按照极限分配原则尽量把消耗降到最低,带领大家互为支援,昼夜不停行军,凭借顽强意志闯出了生命禁区。”

“罗布泊绵延千里,无人区背后向死而生的许多故事,被不同时期的镜头剪裁拼接出那个火红年代的轮廓,我本人有幸亲历,见证新疆考古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历程,难忘困境之下队员们同甘共苦的手足之情,却也在青年岁月里烙入了敬畏荒原的心底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