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发现跨越四朝古墓群,出土的“大头陶狗”很萌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8日讯(记者万建辉)一周前开始,襄阳市考古人员对位于襄阳古邓城东南1.5公里左右的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60多座,对其中32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这些墓葬跨越西汉、东汉、南北朝、唐朝四个朝代。 襄阳东王家巷遗址墓地其中一个墓葬的发掘现场。(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婷供图) 6月28日下午,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婷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考古前沿 2022年07月05日 3 点赞 1687 阅读
东汉 · 铜兽钮神兽图案印 (故宫博物院) 东汉,印面直径2.7厘米,通高1.5厘米。 印铜铸,兽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大小两只神兽。大者人面马身,头顶束双羽,背有翼;小者侧面而立,依恋于大者身前。两兽形像可爱。 《山海经·西山经》记有神兽名为英招,负责掌管槐江之山,“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兼负传达天帝旨命之责。 精品文物 2022年07月05日 1 点赞 1178 阅读
东汉 · 绿釉陶猪圈(湖南省博物馆) 东汉 高25.3厘米 圈宽24.5厘米 绿釉陶猪圈是一种低温釉陶质的随葬模型器,猪圈与厕所合一,反映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肥猪。围栏一边处建有一间方形厕所,歇山式顶,檐伸出墙外,屋顶与厕可分开。顶圈外有梯拾级而上,通向厕门,粪坑与猪圈相通。猪圈胎呈红色,烧成温度较低,通体施绿釉,釉色光亮,是同类模型器的精品。 低温釉陶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 精品文物 2022年05月27日 1 点赞 1279 阅读
东汉 · 绿釉三层陶楼(河南博物院)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93厘米,面阔33厘米,进深34.5厘米 此陶楼第一层为院落,内站立一犬,小院正面开小门,门上为阙形五脊四阿顶;第二层有花格栏,正面两角塑有拉弓欲射的陶俑,正面开门,门内站立一俑,右侧站立一吹奏俑;第三层有较矮的花格栏,正面两角塑有拉弓欲射的陶俑,门内站立一俑,门上有凸出的长方形棱纹窗,两端有对称的斗拱,下方承托的拱为熊形,斗上为五脊四阿顶,每脊外侧均有四瓣花饰。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26日 6 点赞 2052 阅读
东汉 · 抚琴陶俑(上海博物馆) 东汉 陶塑 通高75cm 最宽41cm 底宽33cm 这件来自四川的陶俑,因当地土质之缘由,呈红色。头身模塑合制,套合成型,颈部为其衔接处。头上簪花三朵,脸带微笑,正视前方。 身着交襟长袍,跽坐,琴置腿上,两手高低错落,悬于琴上,仿佛正在奏曲。东汉陶俑,不论是抚琴俑、吹笛俑、劳作俑、庖厨俑等,脸部始终充满微笑。 此俑塑造手法简洁,仍保留了古朴原始的特色有团块体积感,显得较厚重。形象生动,充 精品文物 2021年08月02日 2 点赞 2572 阅读
东汉 · 楼舱式陶船(广东省博物馆) 东汉(25~220年) 高21厘米 长54厘米 宽18.5厘米 1980年德庆高良官村汉墓出土 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想结合处有三小孔。 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结构写实合理,应是当时内河船的再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09日 3 点赞 2242 阅读
郑岩:东汉孝堂山石祠的观者及其他 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铺镇孝堂山东汉石祠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宋代以后又得到金石学家的关注。 多年前,本文作者曾讨论过汉代祠堂和墓葬画像观者的问题,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兴趣。但今天看来,当时的思考是比较粗浅的,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本文借研读2017年出版的《孝堂山石祠》一书的机缘,重拾这个话题,分析与石祠建造年代较近的题刻以及《感孝颂》内容,借以考察祠堂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 考古研究 2021年06月08日 3 点赞 1904 阅读
东汉 · 青铜洗(吴中博物馆) 东汉 高8.5厘米 口径24.0厘米 腹径20.2厘米 底径11.5厘米 方唇,折沿,深腹,平底,素面。口沿残缺。铜洗是盥洗用的器皿,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作为生活日用器皿,铜洗和青铜制作的灯、炉、壶、镜等都是产量较大的品种。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2日 4 点赞 3184 阅读
东汉 · 陶俳优俑(成都博物馆) 东汉 高60、宽40厘米 成都金堂李家梁子汉墓出土 陶俑坐在一圆形坐垫上,头戴巾帽,着裤赤足。 上身袒露,耸肩,左手执鼓,右手握拳,作执槌击鼓状。 右脚蹬踢,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令人捧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09日 16 点赞 5080 阅读
梁云 王璐:论东汉帝陵形制的渊源 东汉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风气较西汉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指出:“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1]。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有“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2],注意到两汉开国者的不同风貌。 考古研究 2020年07月09日 3 点赞 2876 阅读
东汉 · 绿釉陶孔雀灯(陕西历史博物馆) 通高89厘米 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潼关县汉墓这件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精品文物 2020年05月19日 6 点赞 3304 阅读
钱国祥:东汉洛阳帝陵的布局与归属辨析 汉魏洛阳城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自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初,曾分别作为东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王朝的王都和国都,累计做为都城长达600年,是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由于为都时间较长,在这个城址周围也遗留下来很多朝代的帝王陵墓,它们分别分布在都城内、都城周围的平缓台地上、都城外围的高大山峰附近。 考古研究 2020年05月19日 1 点赞 2598 阅读
李重蓉:大英博物馆藏东汉六博釉陶俑考辨 六博是我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弈游戏。相传起源于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一些相关记载。六博盛行于两汉时期,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汉代六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梳理,探讨六博的基本形制、规则、发展流变及其文化内涵等,主要有劳榦[1]、杨宽[2]、崔乐泉[3]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考古研究 2020年04月30日 1 点赞 3051 阅读
四川发掘219座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 出土器物600余件 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考古工作人员对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赵镇中兴村的崖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崖墓219座。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龚扬民介绍,崖墓群出土铜、银、铁、玻璃、陶、瓷质器物6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多数,主要有罐、仓、钵、壶、陶俑等。铜器主要有釜、盆、耳杯、灯、镜等,银器主要为镯和指环,铁器有环首刀、削、锄头等,玻璃器主要为耳珰,瓷器主要为青瓷虎子、罐和盏。 考古前沿 2020年04月27日 3 点赞 2099 阅读
东汉 · 绿釉陶朱雀九支灯(首都博物馆) 泥质红陶。明器。外施绿釉。由灯座、灯盘、灯柱组成。灯盘分三层错落而置,每层又分出三枝灯,最上层盘中立朱雀。当灯点燃以后,交相辉映,有如花树,呈现豪华气派。这种多支陶灯一般三至十五枝不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最多为十五支。多支灯一般为贵族使用。 精品文物 2020年03月10日 2 点赞 3194 阅读
东汉 · 悬山顶四俑带圈陶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东汉 纵20厘米 横17厘米通高19.6厘米 1954年广西贵港市新村4号墓出土胎色灰白,坚质。陶屋构造平面呈曲尺状,为悬山式瓦顶,两间长方形屋,屋后建露天围栏猪圈。正屋面墙于右侧开门,中部作四镂空直棂窗,侧屋后墙于左侧开门,旁作二镂空直棂窗。棂窗装饰刻划枝条纹、网格纹。 精品文物 2020年03月06日 4 点赞 2786 阅读
铁器时代 · 洛阳东汉刑徒墓地 东汉时期被征调到都城洛阳服役的刑徒的墓地。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东汉雒阳城的南郊。1964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 522 座。从墓中所出刑徒砖上的刻文可知,这些死者生前是被各地官府任意判罪后征调来服劳役的,被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无偿的苦役折磨而死,死后集中埋葬在这片墓地上。刑徒墓的发现对研究东汉的刑律和刑徒问题,以及汉代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情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词条 2019年12月03日 7 点赞 553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