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 发现14座东汉至唐代墓葬 揭示丧葬风俗变迁 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自今年3月启动湖南耒阳禁山墓群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至今发现东汉至唐代墓葬14座,已发掘墓葬8座,包括6座东汉墓、1座东晋墓和1座唐墓,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等文物标本130余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耒阳禁山考古队队长陈斌介绍,6座东汉墓均为砖室墓,其中3座墓葬可能为同一家族墓地,但在埋葬习俗方面存在差异。 考古人员在发掘区西侧清理的3号和9号墓,二者形制、大小、朝向基本相 考古前沿 2022年07月08日 2 点赞 1638 阅读
湖北:襄阳发现跨越四朝古墓群,出土的“大头陶狗”很萌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8日讯(记者万建辉)一周前开始,襄阳市考古人员对位于襄阳古邓城东南1.5公里左右的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60多座,对其中32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这些墓葬跨越西汉、东汉、南北朝、唐朝四个朝代。 襄阳东王家巷遗址墓地其中一个墓葬的发掘现场。(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婷供图) 6月28日下午,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婷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考古前沿 2022年07月05日 3 点赞 1687 阅读
唐代 · 思惟菩萨铜像 (上海博物馆) 高11cm 思惟菩萨像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后代渐少。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未出家之前,坐在菩提树下思考人生无常的形态。这座铜像发髻高耸,面相丰满,袒露上身,肌体圆润。 项圈、腕钏、臂钏简洁朴素。薄衣贴体,褶纹清晰。 盘膝而坐,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头向右倾斜,双目微合,作思维状。造型优美,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 精品文物 2022年07月05日 0 点赞 1347 阅读
唐代 · 鎏金铁芯铜龙(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高34厘米 长28厘米 重2.800千克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 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精品文物 2022年03月02日 9 点赞 3223 阅读
唐代 · 彩绘武士俑(宁夏博物馆) 唐代 陶质 高42厘米,宽18厘米 俑呈站立状。面宽耳大,发髻扎束高耸,前额宽凸,长眉紧蹙,两眼怒睁,眼球圆鼓,颧骨高凸,双唇微闭。身着明光铠,腰系束甲带,有贴金残迹。两肩至肘部有兽首披膊,左手叉腰,右拳紧握,屈臂上扬。 下着战袍,足登尖头靴,双腿粗壮有力,踩踏在一只伏兽身上。伏兽趴伏在崖形座上,更突出了武士的强悍威猛、冷峻雄健的形象。 黑彩、白彩、红彩、褐彩勾画出武士俑的面部、五官、胡 精品文物 2021年12月31日 2 点赞 2284 阅读
“盛世风尚”——大唐金银器珍宝展(阳江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4日—2022年1月17日 展览地点:阳江市博物馆 展览简介: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繁荣时期,兼容并蓄充分反应在金银器的兴盛发展上。这段时期的金银器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在形制、纹样和工艺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是其他材质的器物无法比拟的。 文博展览 2021年12月29日 2 点赞 1482 阅读
唐代 · 三彩马(故宫博物院) 唐代 高76.5厘米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 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 精品文物 2021年11月17日 5 点赞 2412 阅读
唐代 ·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高1.8厘米,口径16.4厘米 重221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六瓣葵花形,浅腹,平底。窄平折沿,外沿圆润光滑。盘心捶打出一只浅浮雕式的凤鸟纹,细部用錾刻,纹饰鎏金。在纹样对应的背面盘底略内凹。 凤是古代一种幻想的神鸟,它的出现往往被当作一种祥瑞,因此,凤纹被大量用来装饰各种器物。在唐代金银器上,早期的凤纹多为单独的立凤,中后期的凤纹多成双配置。其造型主要为朱 精品文物 2021年10月11日 3 点赞 2230 阅读
唐代 · 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成都博物馆) 晚唐-五代 口径14,高15厘米 成都金河路遗址出土 邛窑是位于四川地区的著名古代陶瓷名窑,始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两宋时期,衰于宋元之际,其产品覆盖成四川盆地各地,代表性产品有隋唐之际白瓷、唐代釉下彩绘瓷器以及晚唐五代的邛三彩。这件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炉体呈豆形,高柄足、子口、缺盖。口沿与足部施黄釉。炉身通体贴塑三重卷曲莲瓣,每层花瓣上模印手持菩提枝的飞天。三重莲瓣错落有致,施绿釉,花瓣尖积釉 精品文物 2021年09月17日 4 点赞 2766 阅读
唐代 · 白瓷双龙柄壶(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通高51.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围83厘米 1958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形体高大,盘口,喇叭形高颈上饰凸弦纹两道,丰肩,鼓腹,下腹内收,假圈足。肩有衔瓶口的龙首柄一对,龙身弓曲,装饰华丽。 唐代瓷器造型在实用的基础上,应时而兴,出现了许多造型别致的新器型。这件双龙柄壶即是唐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式样,它是在鸡首壶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胡瓶的特点而烧制的。壶身与鸡首壶身相似,但不用鸡首而用双龙形 精品文物 2021年08月31日 4 点赞 2971 阅读
唐代 · 鎏金双狮纹银碗(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高3.7厘米 口径12.6厘米 银碗口沿下内束,折成略有弧状的斜壁。圜底,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云头,器底焊接附加鎏金圆饰片。 圆片内以鱼子纹为底,中心模冲出两只相对的瑞狮,双口衔折纸,脚下亦装饰一株折枝花,边缘为一圈绳索纹,绳索纹外加饰一周向内翻卷的波浪纹,纹饰均鎏金。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30日 3 点赞 2495 阅读
唐代 · 三彩文官俑(河南博物院 ) 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119厘米 传1931年河南洛阳出土 此俑面部圆润,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黄袍,袍边及袖口饰翠绿、粉白色釉,内着白裳,腰间束带,足蹬靴,立于椭圆形镂孔座上。身材修长,双手供于胸前,神色肃穆,再现了唐代官吏的形象。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29日 4 点赞 2625 阅读
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 法门寺唐代地宫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其地宫保存的文物不仅展现出唐人的物质享受,也能见识到唐人的精神信仰,所以提到法门寺,就有“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的说法。 ▲ 唐 象首金刚铜熏炉 1981年8月4日,陕西法门寺连日暴雨后,塔身突然从纵向劈成两半,其中一半坍塌。1987年,国家决定重修法门寺。在清理废墟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地宫。 考古研究 2021年07月22日 7 点赞 4192 阅读
唐代 · 蓝釉陶驴(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代 高23.5厘米、长26.5厘米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 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 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最为珍贵的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16日 5 点赞 2571 阅读
唐代 ·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这件器物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其毛色多彩而艳丽,能学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受此影响,鹦鹉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 精品文物 2021年07月02日 2 点赞 2598 阅读
唐代 · 绘彩勾首马(河南博物院) 唐代 高48厘米 长39厘米 河南巩义出土 马头戴有络头,嘴两边有角形镳,口内有衔,马脸颊两侧饰有杏叶。眼部用墨笔勾勒出眼眶。头部前马鬃分缨,颈背上的马鬃被整齐修剪。马背上置鞍鞯、障泥。鞍上盖有鞍袝,前端袝角向后作迎风翻折之势。攀胸和鞦带上均饰有杏叶。缚尾上翘。鞍鞯、鬃毛饰朱红彩,杏叶饰绿彩。 泥质白陶,模制而成,立于长方形板座上。马勾首作瘙痒状,前腿柱立,后腿若弓,耳朵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神态 精品文物 2021年06月28日 2 点赞 268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