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7日——2021年11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文物数量共82件(套),包括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66件。千年石窟艺术从悬崖峭壁上走下来,走进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把精美绝伦的艺术呈现给游客们。 文博展览 2021年10月29日 2 点赞 1900 阅读
空谷流响——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南山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4日—2021年8月8日 展览地点:南山博物馆二层三号专题展厅 展览简介: 此次展览通过79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现大足石刻独特的美学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先进的文保成果。通过展览不仅可以看到千年以来,工匠们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开凿石窟的艰辛历程,更能看到当代文博人艰苦卓绝的保护、修复历程。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19日 6 点赞 2174 阅读
苏州博物馆: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1945年,居住在重庆北碚的中国学典馆馆长、知名辞典学家杨家骆了解到大足石刻造像后,决定组建考察团前往考察。这是大足石刻历史上第一次学者组团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即包括来自苏州的知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经历了77年后,大足石刻艺术终于与苏州首次相遇。 澎湃新闻获悉,2021年1月30日,“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正式在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院 2021年02月02日 5 点赞 3860 阅读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苏州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0日——2021年5月5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负一层临展厅 展览简介: 巴蜀山水相依,文化同源。川渝地区拥有全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石窟,其中,根植于巴蜀文化沃土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以其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承载了一个变迁时代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极具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199 文博展览 2021年01月30日 4 点赞 1906 阅读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0年8月16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地点: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展览简介: 公元三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北方形成了几次造像高峰。然而,当唐末北方石窟缓缓走向衰落之际,长江流域的川渝地区的石窟艺术仍在书写它的辉煌。 此次展览通过9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现大足石刻独特的美学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先进的文保成果。 文博展览 2020年08月20日 2 点赞 2509 阅读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大足石刻三大镇馆之宝亮相成都,宝顶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重庆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川渝石窟唐末五代两宋时期造像的代表。 8月16日,“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9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现大足石刻独特的美学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先进的文保成果。 博物馆院 2020年08月17日 5 点赞 2361 阅读
铁器时代 · 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在四川省大足县城周围。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儒、道教的造像。现存造像5万余躯,分布于40多处,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宝顶山石窟摩崖造像为最集中,规模宏伟,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进行过调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词条 2020年06月28日 2 点赞 4458 阅读
大足石刻小佛湾启动本体修复 记者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日前正式启动本体修复。 小佛湾摩崖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千年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下病害缠身。去年6月,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启动。经过近一年的前期实验,工程已进入本体修复阶段。 文物保护 2020年05月14日 0 点赞 1713 阅读
铁器时代 ·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文明元年(684)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1958~1960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勘查,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词条 2020年02月24日 3 点赞 4374 阅读
铁器时代 · 南朝陵墓石刻 宋、齐、梁、陈四朝帝王陵墓前的石刻。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因此在江苏省南京附近(包括江宁、句容、丹阳 3 县)有许多帝后王侯陵墓,但目前仅见南朝陵墓前地面上有石刻31处。属于帝王的12处,王侯的19处,大多数曾遭破坏。这些石刻体制巨大,造型优美、雕琢精致,是当时南方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考古词条 2020年01月20日 1 点赞 4792 阅读
郭相颖:往事——从青灯古佛到世界遗产,20年前大足石刻申遗亲历记 从40多年前见证大足的青灯古佛,到1987年大足石刻“申遗”想法的萌动,再到“申遗”冲刺及199年的申遗成功,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不仅是“申遗”工作的主要发起和操办者,也自始至终经历了全过程。他说:“1974年初我调大足县文管所工作,到各文物区,皆是崎岖泥泞小道,参观者极少,十天半月不见一人,偶见当地农民路过也觉欣慰,住守山间真是独卧青灯古佛旁。” 考古研究 2019年12月23日 2 点赞 2792 阅读
上海历史之源:福泉山 上海福泉山遗址的发现,极大推动了上海地区史前考古的进展,完善了上海自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福泉山墓葬和大量随葬品的出土,丰富了上海地区史前文化的物质内涵。但之前对于福泉山遗址的介绍,偏重于考古学方面,致使这一重要发现还不为大众所知。本书即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将遗址发现的过程、遗址的重要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出来。 著作推介 2019年12月06日 1 点赞 338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