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双全:当尘封两千多年的悬泉置大门被打开 悬泉是戈壁大漠中露头的地下水聚汇而成的泉水,是东西120公里大道上唯一较大的水源地。在汉代悬泉置遗址未发现之前,悬泉最早见于唐代的文献记载。 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三次探查,在淤土中发现一枚写有“悬泉置以亭行”六个工整的隶书大字的完整的邮封简,汉代悬泉置遗址由此被发现。 “经过发掘我们打开了悬泉置已关闭了二千多年的大门,看到了毫无生气的馆舍、倒塌的 考古研究 2021年11月02日 9 点赞 3592 阅读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故宫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7日——2021年11月18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还包括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还有仿制华盖、佛 文博展览 2021年10月29日 1 点赞 2190 阅读
千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营造之美(中国园林博物馆 )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6日—2021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 展览简介: 展览共展出了展品81件(套),通过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制和园林意境,以壁画图像、从二维到三维建筑模型、3D打印数字科技产物、多媒体手段等呈现方式,使观众多途径领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和园林之美。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19日 0 点赞 1849 阅读
“印象敦煌”——沉浸式数字影像交互展(奉贤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4月30日至5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B栋二楼临展厅 展览简介: 本次奉贤博物馆有幸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合作举办本次展览,最终目的就是想打破地理位置和时空的界限让上海的观众零距离的穿越敦煌石窟,以全新的体验视角重新体会和感悟发生在敦煌壁画里的精彩故事,享受科技赋予敦煌的新的生命,让敦煌强大的历史能量感化每位参观者从而更立体的读懂中国、读懂 文博展览 2021年05月06日 2 点赞 2152 阅读
一沙一世界 ——大敦煌文化特展(莆田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0日——2021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莆田博物馆 展览简介: “一沙一世界——大敦煌文化特展”由敦煌市博物馆、瓜州博物馆阿克塞博物馆联合策展。敦煌精选馆藏汉简,莫高窟藏经洞文书等95件,瓜州博物馆精选各个时期的馆藏文物60件套以及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临摹作品17幅,阿克塞县博物馆精选哈萨克民族特色 文博展览 2021年03月23日 0 点赞 1635 阅读
丝路遗珍——敦煌历史文物选粹展(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 展览时间:2021年3月3日——2021年4月26日 展览地点: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开展 展览简介: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61件(套)文物,包括汉代丝织品、汉简、魏晋画像砖、唐代模印花砖、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等,从汉代丝路边塞文化、魏晋时期的敦煌艺术、唐代丝路重镇古沙州三个部分,集中反映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文明成果。 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在东莞可以了解敦煌文化、感悟中华历 文博展览 2021年03月03日 1 点赞 1840 阅读
奉贤区博物馆:印象敦煌——千年文明、印象敦煌云展览 谈到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这样说:当时只是过路,但一走进敦煌,进入石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开始与千年对话。《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博物馆院 2020年12月31日 0 点赞 3416 阅读
“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 ( 阿拉善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9日2021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阿拉善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 展览简介:展品选自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共复制了敦煌藏经洞流散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时期的绢画、纸画、麻布画和经卷等各类文物110余件,从中可以领略到璀璨的宗教艺术魅力。 文博展览 2020年12月28日 0 点赞 1673 阅读
海南省博物馆 :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莫高窟正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敦煌文化既有很多外来文化的元素,也有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襟。 博物馆院 2020年12月10日 1 点赞 2453 阅读
巫鸿:什么是敦煌艺术 我们现在通常不加思考地把“敦煌艺术”同等于敦煌佛教艺术。这个概念上的跳跃可以理解,因为莫高窟中的辉煌壁画与雕塑构成了当地古代美术和视觉文化的主要遗存,不断地吸引和震慑着美术史家。但是这个概念上的跳跃有着相当严重的后果,因为它在基本的设论中取消了由敦煌佛教艺术所协同构成的一个复杂、丰富的空间性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去深入理解敦煌佛教艺术的环境和特殊功能。 考古研究 2020年10月20日 4 点赞 2538 阅读
罗少伟:敦煌飞天的美 飞天文化作为敦煌艺术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唐代壁画的巅峰。飞天壁画兼具写实写意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造型时代感强,线条飘逸,因此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飞天所表达的不仅仅只是对宗教虔诚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享乐,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懷,表达了创作者无与伦比的技法与情怀,壁画充满生命韵动,与传统音乐有很多共鸣之处,可见飞天壁画是一座值得探究的艺术宝库。 考古研究 2020年09月11日 0 点赞 2572 阅读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因为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本文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05日 2 点赞 2494 阅读
6-10世纪敦煌地区抄经史 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6~10世纪敦煌地区的抄经活动。上篇通过对比中印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土抄经活动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讨论了中土抄经活动兴盛的原因,以此来准确把握敦煌抄经活动。中篇应用敦煌文献中的抄经历、用纸历、配经历、勘误历等材料,考察了敦煌地区官府和寺院组建的抄经道场的工作流程。下篇依据抄经题记,关注了6~10世纪民众佛教信仰的内容及特点。 著作推介 2020年07月24日 0 点赞 4602 阅读
常书鸿:敦煌就是我的信仰 “我要留在这里。”午夜,年轻的常书鸿和妻子说。 什么?妻子用不可置信的目光看着他。此时的常书鸿,已经是成绩斐然的油画大师,如果继续留在法国深造,前途不可限量。而回到灾难深重的中国,尤其是要长久地留在这茫茫大漠和土屋中,生活何止天差地别! 但常书鸿已经做出了决定。即使失掉一切,也要留下。 “惭愧忏悔!我作为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23日 0 点赞 2520 阅读
巫鸿: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者对敦煌172窟都很熟悉,窟内的绘画场景经常被用来当成唐代(618-907年)出现新的山水画风格的例证。然而这些场景是从两幅不同寻常的、看起来相同的壁画中选取出来的。 覆盖窟内侧壁的这两幅壁画互相映照,有如一对“镜像”。二者都绘制于8世纪中期莫高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也都形象地表现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22日 3 点赞 2459 阅读
樊锦诗:白天想敦煌 晚上梦敦煌 80岁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迎来了高光时刻。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她又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成为共和国历史上耀眼的名字。“择一事、终一生。”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这样勉励敦煌文化的科研工作者。而这句话正是樊锦诗一生与敦煌结下深厚因缘的写照。 考古研究 2020年05月20日 1 点赞 4551 阅读
刘永增:敦煌“西夏石窟”的年代问题 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西夏共开凿洞窟66个,重修洞窟16个。但是,西夏石窟的分期,到现在还是一个十分难解的课题。尽管1964年,敦煌石窟西夏洞窟调查研究小组对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与西夏相关的洞窟展开了三个月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包括西夏在内的敦煌晚期石窟的研究,但在西夏洞窟的甄别上仍存在扩大化的倾向。 考古研究 2020年05月13日 6 点赞 26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