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东门,便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荷花池,其北侧是如今的校史馆。在荷花池旁我们采访了川大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宪教授,李永宪教授说起川大考古学的往日时光,从1960年到今天已整整一个“甲子”,从创始人徐中舒、冯汉骥等先生到现在的川大考古人,那是整整五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传承……

▲ 川大考古专业原系主任李永宪

川大考古专业的三个20年

“考古学专业在川大是1960年设立的。”李永宪教授算道,“所以到今年是60周年。”接着他表示,考古专业建系却是在2001年,他是建系后首任系主任,在他看来,这60年可以分作三个20年来说。

“1960年成立考古专业后有了第一批学生。”李永宪教授介绍,考古学那时被称为“考古专门化”,有了一批“考古专门化”的学生,“培养的人才很多,因时间久远,很多我并不认识。我们最熟悉的当数著名的童恩正老师。”之后到1977年恢复高考,有了霍巍、罗二虎、黄伟、高大伦等78级留校的青年教师。李永宪教授认为,从1960年到1980年的这20年,“川大考古最主要的特征是:小规模、高质量、有特色”,这个特色主要是指教学科研中的“历史时期考古”和“西南(巴蜀)考古。”

从1980年到2000年间是一个“大发展期”,川大考古学科的格局、规模、影响都有提升,“先后两代教师都有学术造诣很高的代表。”李永宪教授说前辈学者有被称之为“五老”的张勋燎、林向、马继贤、宋治民、李克林等先生和英年早逝的童恩正老师,年轻一代有霍巍、黄伟、罗二虎、李映福以及他本人,“前面一批差不多是1960年前后毕业的,后面一批是1980年代初毕业的。”再后来,更年轻的一代青年人成长起来。李永宪教授说,这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2003年这十年的三峡考古发掘和研究,“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也推出了一批与巴蜀文化研究、商周考古研究相关的成果。”其中包括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等项目,同时川大考古专业还获得了全国性“田野考古集体奖”。

2000年到现在的20年,“可以说是考古系成立以来的20年。”李永宪教授说,他认为广阔丰富的田野考古现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科覆盖面完全的实验室技术系统,应当是大学考古学科教学基础条件中最为重要的“三大要素”。而川大考古系的实验室系统,被他用“强大”形容,“已建成十几个实验室和资料信息中心,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与考古学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技术科学领域。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为考古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专业也基本涵盖了现代考古学的各个方面。

从开创到而今的五代考古人

“徐中舒先生和冯汉骥先生是川大考古学的创始人。”李永宪教授表示,两位先辈的学术造诣不需多说,徐中舒先生是从北方来到四川的,他的研究代表了当时川大考古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引导了川大历史系对考古学科的重视;冯汉骥先生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将现代考古学的理念带到川大,与徐中舒先生的‘考古学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的理念形成了很好的结合。”在李永宪教授看来,是两位老先生决定了川大考古有比较高的起点和学理性。

二位老先生之后的张勋燎、林向、童恩正、马继贤、宋治民等老师,则是在“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上各有特色,他们的成就和两位老先生开创的川大考古在学术背景上是相映互证的。”例如张勋燎老师是国内道教考古开创者,“我们说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道教考古就是一种很好地体现。”李永宪教授说道。而宋治民老师是做巴蜀文化考古研究的,“可说是用考古材料解释西南地区先秦文化的一个标杆。”马继贤老师除了考古方面的研究,也是川大博物馆专业教学的首创者和建设者;林向老师的巴蜀考古、西南考古研究,“特别关注其中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比如说与自然地理、地质灾害、古代部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说起来霍巍、黄伟、罗二虎、高大伦、李映福和我可以算是第三代川大考古人了,现在的教师队伍则主要是由第四代、第五代人构成的了。” 李永宪教授表示,川大考古学走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应当说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西藏考古的30年

1990年,霍巍与李永宪有一个机会去西藏,“工作三年,做文物普查。”从那时到如今,他们的西藏考古已经有30年了。而西藏考古,也是川大“西南考古”的一个亮点。

川大考古与西藏高原的结缘是很早的。李永宪教授介绍,童恩正老师在冯汉骥先生的引导下早年做过川西藏区的考古研究,最著名的是1979年率学生对西藏昌都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这个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有了第一本规范的田野考古单行本报告,提出了第一个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的史前高原文化。”

为什么要做西藏考古?在李永宪教授看来,古代西藏是在与周邻地区文化的互动中,主动选择了“东向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早期丝绸之路标志的东西文化交流,在整个汉唐时期,青藏高原的族群及文化都有积极的参与和表现。”对于这样的选择,考古学的很多材料都能说明,“在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和发展上,考古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做西藏考古的意义也主要基于此。”

另一方面,西藏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很值得关注,李永宪教授提到他最近三年在巴基斯坦北部参加的中国考古队的发掘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南亚北部的农业如何与青藏高原有了联系,比如史前期青稞的传播,来自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的粟(小米)又通过什么通道传到了南亚。”所以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西藏考古的研究工作,“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在亚洲文明以及世界文明中地位的一个窗口。”

▲ 川大考古专业原系主任李永宪

“我和霍巍老师基本上也到了退出高原田野的时刻,但是我们的研究还会继续,年轻老师们也一直在努力,他们会继续开展青藏高原的田野考古和课题研究。”

人物介绍:李永宪,男,汉族,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原系主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1980年起在四川大学从事考古及博物馆专业教学与研究,曾在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山东、西藏、青海等省区及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主持或参与过50余项田野考古工作,1990-1992年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考古、美术考古、史前考古。

发表论著100余篇(部),代表著作《西藏原始艺术》曾获全国第一届藏学研究“珠峰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等职。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宝钢奖优秀教师等称号。曾应邀赴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柬埔寨、蒙古国、俄罗斯、孟加拉、加拿大等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学术交流。